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夜书所见朗读

时间:2024-07-27 13:26:04 编辑:莆仙君

夜书所见古诗解释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以下是我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解释,欢迎阅读! 原文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扩展阅读:《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重点)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会说诗意。 知识链接: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全诗,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字、句在课文中标出来。 3、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萧萧” “挑” “促织” “篱落”等词义。 2、《夜书所见》写的是哪个季节?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夜书所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积累运用 多么优美的古诗,多么优美的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吧! 四、拓展延伸 1、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描写秋景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从中懂得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六、当堂检测 1、填空。 (1)《夜书所见》是 代诗人 写的,表达了诗人感情。 (2) ,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说出下列诗句的含义。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夜书所见古诗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夜书所见》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夜书所见》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夜书所见》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夜书所见》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