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惊人的考古发现?
1974年春,秦始皇兵马俑面世,为了进一步了解陵园的整体布局,考古人员在封土堆周围进行了一系列的勘察钻探。随后,在陵园的东面发现了一处秦朝墓葬群,共17座墓,它们都是东西向的甲字型墓,呈南北一字型排列。 而这个插着箭头的头颅,就是从十五号墓中发掘出来的。经过研究比对,这枚射入头颅的箭头是一种三棱的青铜箭头。在兵马俑坑中,出土最多的兵器就是这种三棱箭头,专家由此推测,配有这种箭头的箭,应该是当时秦国军队的常备武器。 从十五号墓的发掘情况来看,这颗插着箭头的颅骨并没有和脖子相连接,且两只手全都被砍断,一只放置胸前,另一只放在盆骨附近,腰部同样也被砍断,上身和下肢完全错位,整个尸骨显得凌乱不堪。考古人员推测,墓主应该先是被射杀致死,而后又惨遭肢解。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墓主的陪葬品比较丰富。有陶罐、陶壶、环首刀等等,其中一件银饰品器物上还刻有少府二字。少府,是属于中央管层的一个机构,也就是说,这些陪葬品规格比较高。 可这就让人疑惑了:墓主被秦弩射杀,又遭肢解,说明杀死他的人和墓主之间有着某种强烈的仇恨。既然有仇恨,为什么还要隆重地安葬墓主呢?疑惑之余考古人员又惊奇发现,从埋葬位置来看,包括15号墓在内的这17座墓应该是给秦始皇的陪葬墓。 这17座墓,甲字型的墓葬形制,且陪葬品丰富,又属于秦始皇陵的陪葬墓,这些都说明墓主的身份尊贵。那么,这些墓主和秦始皇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们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呢? 带着疑问,考古人员又选择性地发掘了11号墓、16号墓、17号墓在内的其余6座墓葬,且在每座墓葬中各发现一具尸骨。经鉴定,这6座墓的墓主,四名是男性,两名是女性,他们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此外,除了11号墓的墓主是被勒死,尸骨较为完整之外,其余五具尸骨,都和15号墓的墓主一样,尸体被人为肢解,且陪葬品种类也比较丰富。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遭人肢解?在研究未果后,考古人员只得查阅大量史料,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胡亥除了杀害蒙毅等大臣外,还用僇和矺的方式,杀死了12个王子和10个公主。由此考古人员推测,这17座墓的墓主,会不会就是秦始皇的王子和公主? 注释:僇通戮,是杀死后陈尸受辱;矺,是分裂肢体而杀之,也就是肢解。 墓葬中,目前发掘出土的5男2女,有6个人是被肢解的,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实物相契合。同时这7具尸骨经鉴定,年龄均在20岁至30岁左右。而秦始皇享年50岁,他有20多岁的子女是合情合理的。 且《史记.李斯列传》也记载:秦始皇的王子公主被杀的时间是秦二世元年春,而考古人员在10号墓以及18号墓中发现有炭迹,这说明挖掘墓穴时天气较冷,修墓人曾经用炭烤火来取暖,史书记载与考古实物相互契合。 另外从17座墓的整体布局中,考古人员也找到了新的线索:这17座墓呈一字型排列,且整齐规矩,说明是一次性埋葬,也就是说这些墓主的死亡时间相距很近。而秦始皇王子公主都是在二世元年春前后被杀,这与同时埋葬的情况又再次相契合。 由此,考古人员推测,这17座墓的墓主可能是秦始皇的王子和公主。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胡亥如此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公元前209年7月,秦始皇驾崩,赵高先是怂恿胡亥取代扶苏继承帝位,后又通过游说取得了丞相李斯的支持,最后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并且炮制了一份假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就这样,一纸伪造逼死了太子扶苏,胡亥当上了皇帝是为秦二世,可他心里毕竟不踏实,生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去。而且胡亥的兄弟姐妹,也对胡亥坐上帝位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史记》里也有记载: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其属意泱泱皆不服。 当时胡亥就问赵高怎么办?赵高说远骨肉,其意就是进行一场亲情杀戮。兄弟姐妹死后,胡亥或许心有愧疚又或者掩人耳目,给兄弟姐妹一定的礼遇,把他们安葬在秦始皇身边作为陪葬,也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这段 历史 虽有史书记载,但不少史学家还是持怀疑态度,因为秦始皇陵未被打开,对秦始皇生前情况的了解少之又少。而这17座墓的考古发掘,一旦墓主是秦始皇子女的身份被证实,将为秦王朝的亲情杀戮提供实物证据:秦始皇的诸位王子公主,是死于骨肉相残! 本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保定满城汉墓 汉故中山靖王陵,也就是刘备的老祖宗 也有可能是我的老祖宗 当地山下村名“守陵村”,百姓不知为谁守陵。 发掘后,出土的长信宫灯(非常环保)、金镂玉衣(好像是全国出土唯一完整的)以及很多件其他的国宝级文物。 满城汉墓是有 历史 意义的发现! 要说惊人的考古发展,非三星堆莫属! 自1926年三星堆被发现以来,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挖掘。直到1986年,考古队员系统的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后,三星堆遗址才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 三星堆有哪些惊人之处? 第一,没有文献记载 不同与别的考古挖掘,三星堆出土的器物,没有正史能够佐证,同时它也不能与 历史 相互印证。 好似突然出现的一个文明,然后又突然消失。 尤其是出土的青铜树,竟然在《山海经》中找到了类似的原型,更让三星堆充满了奇幻色彩。 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又给青铜树披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外衣,以至于很多网友觉得三星堆是天外来客留下的东西。 第二,占地面积大 三星堆总占地面积有12平方公里,现在挖掘面积在2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我们挖了几十年,才仅仅占了其总面积的千分之二。 第三,已发掘文物的溯源 三星堆出土的金权杖不似中原皇权文化,没听说哪朝哪代的皇帝整天拿根棍耍。 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也无从考证其来源。 最让人惊奇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形象十分夸张,浓眉大眼,粗唇大嘴,不但与我们现在人的长相差异巨大,就是与兵马俑中的人物面相也有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不相信天外来客的说法,我更觉得三星堆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一个神秘且不被人熟知的部落遗迹!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30公里、南距通辽市约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遗址。 哈民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之间,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奇特、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极其罕见,尤其是罕见的房屋结构、房址内大量凌乱人骨、有自身特点的麻点纹陶器、种类繁多的石、骨角蚌器、精美玉器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房屋结构、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阳府衙最近挖出一个古代造钱厂遗址,最新发现。
中国哪些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回答者:爱的天使亦菲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11 19:24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xiexie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50% (0)50% (0)其他回答共 4 条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回答者:jiachang1983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10 18:57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回答者:魔法师56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13 12:16秦兵马俑介绍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坦约1.5公里。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他废封建,置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等等。秦始皇初即王位就开始修建陵园。统一全国后,他征发来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他五十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两年,前后共费时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骊山。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等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被焚毁。原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仍可看到遗迹。陵园周围还有许多遗址,现在已经知道的有:陪葬墓、马厩坑、石料加工场、弄徙墓地、杀殉坑、兵马俑坑和铜国马坑等。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大型陶俑。经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为一号兵马俑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不同可分为铠甲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1.5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1.500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状况。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军将卒形象塑造的。众多的陶俑给人的印象是:体格魁伟,比例匀称,造型逼真,形象生动。步兵俑大都是单独编列,往往位于每一兵力单位的前部。有的跟随在车、骑后面,即"徙卒"。他们挟弓挎箭,身著战袍,凝目聆听,显得镇静而机警。同车、骑混编的甲俑都执长兵器,免胄束发,形象威武。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头戴圆形压发小帽,上绘彩色梅花形散点纹,两侧有帽带扣结于颔下。上身着短甲,下着紧口裤,足登长筒马靴,勇武精悍。 车兵是古老的兵种之一,秦车是单辕的敞篷战车。驭者居中。身著重甲,双臂护以臂甲,手握车辔,目视前方,曲背挺腿,显得全神贯注,驭术娴熟。车士分列车侧,一手按车舆,一手执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个独立的兵种,在秦军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蹲姿甲俑执弓控弦,目视前方,表情严肃,是训练有素的勇士形象。 将军俑头戴燕尾长冠,身著细扎花甲,坚定沉着,刚毅自若,充分体现了身经百战,临敌不惧的大将风度。陶马体形高大,劲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肿,腿瘦而不单薄。无论是车马还是乘马,均张口衔镳,剪鬃缚尾,双耳前倾。显示了它们是机警敏锐,强壮善驰的良马。在陶俑的制作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窑绕制、出窑绘彩的方法,烧制出这些大型陶俑和陶马。陶俑头部大都是合模制成,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条盘成,臂和手用模制或手制。对各个细部的制作,运用塑、模、捏、贴、刻、画等方法,逐个进行雕塑。例如陶俑头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头形,作成初胎,然后复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须。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复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压成甲钉。陶马的制作也是采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制成的。分件制作后,安装套合,用泥粘接,然后入窑烧制,烧好后绘彩。陶俑的手脸为粉红色,服饰有粉绿、粉紫、深绿、赭石等颜色。在陶俑的身上还刻有"宫疆"、"咸阳"、"都仓"、"宫系"、"廿"、"得"等字样,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编号。俑坑中的战车是木制的,木质因年久已腐朽,但车辕、衡、輢、轮、轼、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都保存了下来。从坑中车迹看,车为单辕,辕长3.70-3.96米,前端仰起,后端平直压于车舆下。舆呈横长方形,舆前有轼,后边开门。车轮高1.35米。辕前有衡,衡上缚双轭。车前驾四马,驾具齐全。车身通体髹漆,有的地方还有彩绘的花纹。按照车身的大小和装饰,大体可分为指挥车、副车、乘车和一般战车。从兵马俑坑中还挖掘出大量金属兵器,有青铜剑、戈、矛、戟、铍、殳、钺、吴钩、弩、箭、镞等共几万件,它们大多是当时的实用品。这些兵器制作精良,有的至今仍锋利无比,说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冶金制造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一号坑展厅简介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 御手一名,车士两名。一号坑展厅一号坑由于坑内进水,在建成后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软而导致局部塌陷,现在一号坑隔墙比陶俑低的原因正是因为进水所造成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1976年开始动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大厅为拱形钢架结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70米,厅顶距俑坑底部高22米,总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把一号兵马俑全部罩在遗址大厅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及温湿度的检测、防火和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回答者:gzy9966 - 助理 二级 4-14 19:59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大型陶俑。经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为一号兵马俑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不同可分为铠甲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1.5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1.500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
牛首山舍利开放时间
牛首山舍利开放时间10月1日—10月7日。2021年国庆牛首山佛顶骨舍利对外公开瞻礼时间是10月1日—10月7日。2021年牛首佛顶宫舍利的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8时到下午5时停让售票,年满70周岁的老人免费参观,70周岁以下半票每周五参观是半票的半票,佛顶宫迠在牛首山的山下宫内金碧辉煌令人惊叹不己。 舍利介绍: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中国释迦牟尼舍利19处都在哪
中国释迦牟尼舍利19处分布在:北京灵光寺、陕西法门寺、北京云居寺、江苏甘露寺、浙江阿育王寺、浙江雷峰塔等6处。
1、北京灵光寺
北京灵光寺的佛牙塔,有佛牙舍利2颗,于1900年发现。
2、陕西法门寺
陕西法门寺塔基下的地宫内佛指舍利1枚,于1987年发现,为世界所仅有,另同时供奉的有3枚影骨,为唐代所制的替代品。
3、北京云居寺
北京云居寺雷音洞现存2颗佛身舍利,在1981年发现。
4、江苏甘露寺
江苏甘露寺铁塔地宫保存的是佛身舍利,数量最多,772粒,在1960年发现。
5、浙江阿育王寺
浙江宁波市的阿育王寺的舍利殿(殿内供奉佛身舍利的舍利塔为佛寂后传来我国的19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至今者)。
6、浙江雷峰塔
浙江杭州市雷峰塔供奉的是佛螺髻发舍利,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释迦发舍利,面世时间是2001年3月。
释迦摩尼舍利分别在哪?
我国供奉释迦佛真身舍利的寺庙(或塔)共有六处:1、佛牙舍利一处,为北京西山八大处的灵光寺佛牙塔,舍利于1900年发现,现存世只有2颗,一在中国,斯里兰卡一处。2、佛指舍利一处,为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塔基下的地宫。舍利于1987年发现,存世1枚,为世界所仅有,另同时供奉的有3枚影骨,为唐代所制的替代品。3、佛身舍利四处,分别为北京的云居寺雷音洞(2粒,1981年发现)、江苏镇江市的甘露寺铁塔地宫(数量最多,772粒,1960年发现)、浙江宁波市的阿育王寺的舍利殿(殿内供奉佛身舍利的舍利塔为佛寂后传来我国的19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至今者。282年发现)、浙江杭州市雷峰塔的佛螺髻发舍利(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释迦发舍利,面世时间2001年3月)。记载释迦牟尼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五分律·受戒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以及《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ā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法门寺舍利子在哪些时间段开放?
每月初一、十五和每周双休日开放。 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 拓展内容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舍利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后室的秘龛内找到真身的佛指舍利(灵骨),八重宝函内的是影骨 .
什么是灵骨,什么是影骨?据说共出土了四枚舍利,都是什么?哪一个最珍贵?
解析:
灵骨是真正的佛指舍利,影骨严格地说不是舍利,而是仿制品,相当于灵骨的化身,多用玉石制作。所以灵骨才是真正的佛界珍宝,影骨只能算是带有文物价值、宗教价值的普通文物。
据发掘者介绍,佛指舍利真身灵骨刚刚出土时,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且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但所指相同。其形貌与唐代文献中所记载吻合。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椁盖雕有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置放在雕花棺床上的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
与佛指舍利真身灵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据地宫出土的相关文献记载,所发掘的第一、二、四枚佛指舍利质似白玉,为“影骨”,唯独第三枚微黄似骨质,表面稍有裂痕和斑点,并分泌出些许似骨质的粉粒状物质,为“灵骨”。
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佛教界认为,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生赞颂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制造佛指舍利影骨的目的之一,是避免佛指舍利遭到损毁。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史称“三武一宗”。传到中国的佛祖真身舍利大部分在这些时期被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