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饮食风俗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服饰风俗习惯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建筑风俗习惯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礼节风俗习惯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土家族的风俗有节日民俗、工艺民俗、婚育民俗、交通民俗、饮食民俗。一、节日民俗土家族节日有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土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为纪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每年9月20日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湘西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二、工艺民俗土家织锦史称“寅布”、“溪州斑布”、“土锦”等。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它是以棉纱为经线,用各色自染的丝、棉、绒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反面挑花织成。挑花,又称挑纱、数纱、十字绣、十字挑花、扯扯花,是湘西民间工艺的一种基本针法。单面挑只正面现花纹,双面挑是内外两面都现花纹,无正反之别,十分结实美观。湘西的挑花图案,构图新颖,整齐对称,纹样多为花蝶鸟兽之类。三、婚育民俗土家族婚姻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据史载资料所言,唐宋以降,有“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的婚姻现象,“改土归流”后始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并用花轿迎接。四、交通民俗湘西乡民多居住在山岭河谷间,坡陡路险,出行多有不便。俗语道:隔山叫得应,走到要半天。漫长的岁月中,湘西人以不同的形式修路架桥,创造着适应其地域特色的水陆交通和运输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民俗。五、饮食民俗湘西地处我国西部,在饮食上除了喜酸辣之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颤子饭、社饭、米豆腐、篙菜粑、铁骨猪肉小炒、腊肉炒黄鳝、蜂蜜扣肉、牛肉汤锅、萝卜炖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