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黑土地

时间:2024-07-25 11:10:55 编辑:莆仙君

黑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黑土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黑龙江省东北的黑土区总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黑龙江,占63.9%,主要分布在嫩江平原和三江平原。其中典型黑土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约225亿-250亿kg的商品粮。2、吉林省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吉林省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主要分布在长白山、长白江以及东北平原地区。其中,长白山的黑土地面积最大,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3,其次是长白江以及东北平原地区。3、辽宁省辽宁省黑土地分为中北部平原区和东部丘陵山区,中北部平原区包括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海城市、台安县、辽阳县、灯塔市、铁岭县、开原县、西丰县和昌图县等12个县。4、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黑土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的36个旗县(市、区,以下简称旗县),其中27个旗县是产粮大县,黑土地耕地面积4454.8万亩。黑土的形成条件黑土的形成与气候及地质条件密不可分,它的成土条件是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上层滞水。因此黑土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且温差较大的温带地区,有黑土的地方都有湿地和沼泽分布以及大面积的河流流经,并在冬季形成季节性冻土。黑土在温暖多雨、阳光充足的夏季,植物得以大量繁殖,生长茂盛。之后在秋末植物枯死,并有大量枯枝落叶凋零堆积在地面上。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植物残骸上覆盖大雪,严寒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植物的残骸无法被腐烂分解。与此同时,地面存有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来。

黑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广义的关东黑土区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蚀面积达27.5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7%。该区属于寒温带气候,气候干燥寒冷,降雨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7~9月的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00~700mm,水资源总量为1415.9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213.98立方米。尽管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中面积最小、气候条件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的。区域问题中国东北黑土区在大面积开发垦殖过程中,亦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蚀沟。严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关东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时间,而现在黑土层却在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每年流失掉的黑土总量达一到两亿立方米,光是跑掉的氮、磷、钾养份就相当于数百万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比开垦前下降近三分之二,板结和盐碱化现象严重。黑土的流失与黄土不同,黄土高原只是把土层流薄了,但还能长庄稼;而黑土一旦流失光,将寸草不生。

全球有几大黑土地?

全球黑土区仅有四块,分布在纬度相近的乌克兰平原(乌克兰)、密西西比平原(美国)、我国东北平原,以及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大草原。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简介黑土的形成与气候及地质条件密不可分,它的成土条件是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上层滞水。因此黑土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有黑土的地方都有湿地和沼泽分布,并在冬季形成季节性冻土。在温暖多雨、阳光充足的夏季,植物得以大量繁殖,生长茂盛。之后在秋末植物枯死,并有大量枯枝落叶凋零堆积在地面上。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严寒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植物的残骸无法被腐烂分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土地

世界三大黑土地都是哪里?

世界三大黑土地是:东北平原、乌克兰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1、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2、乌克兰平原
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该平原有大面积的黑土地分布,是世界三大主要黑土分布区之一。乌克兰平原划分为高地平原和低地平原,高地平原有沃伦高地、波多利耶高地、第聂伯河沿岸高地、顿涅茨高地、亚速海沿岸高地及中俄罗斯高地。
3、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美国密西西比平原,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黑土一般分布在纬度地区,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黑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是什么?

东北地处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而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形成的气候特点中国东北黑土地是发育于冲积—洪积物、砂质风积物等成土母质,有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这类土壤颗粒较细、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中国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黑土颗粒较细、均匀一致,原因是: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决定土壤的性状,而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这里地形平坦,地表多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以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为主的成土母质颗粒较细且均匀。形成的气候条件东北黑土地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季风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湿润,生长季雨热同期,形成了茂密的草原和森林植被,秋冬落叶,枯枝落叶在土壤积聚,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大于分解,进而形成了腐殖质表土层。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①有机质丰富(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②该地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③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④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

黑土形成的原因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黑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形成黑土的过程和条件。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黑土的相关知识。   形成黑土的原因   成土条件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中国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平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2—3°,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达15—16°,也有黑土发生。   中国黑土多分布在低平洼地,但在一些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地。黑土分布区常可见到特殊的土壤发生地形——粘土小洼地(gilgai),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平距离2至100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达2000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母质上发育的;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的Ca、Mg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或热带稀树草原。   黑土的成土过程   (一)蒙脱化过程   蒙脱石占优势的粘粒矿物组合是黑土中活跃 成土过程的基础。黑土 的蒙脱石由两个途径而来:一是由母质中继承下来,如较湿润气候下的冲积物、钙质岩以及 火山碎屑物质多富含蒙脱石矿物,成土环境延续了蒙脱石的存在;二是新生成作用,即在含有盐基和二氧化硅的碱性水溶液作用下,通过非膨胀性铝硅酸盐粘粒的复硅作用而产生,或者由 原生矿物向次生矿物转化而成。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些黑土, 苏丹、埃及 尼罗河冲积物发育的黑土、 美国南部大平原的黑土,其蒙脱石矿物都是继承母质而来;而 南非、 肯尼亚、以色列、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些基性火山岩发育的黑土,蒙脱石的新生成作用是主要的。新生成作用也是中国一些黑土中蒙脱石的重要成因。在低洼地发育的黑土,由于地形因素引起地球化学过程中物质分异,风化物中丰富的溶解硅和盐基有利于蒙脱石的合成;分布于低丘、台地等正地形上的黑土,其蒙脱石则多由原生矿物转化而来,如福建 漳浦由暗黑色气孔状 橄榄玄武岩风化物发育的黑土之所以富含蒙脱石矿物,是由于该种母质中的玻璃质在重结晶过程(又称脱玻化)中,伴有广泛的蒙脱石化,形成大量的蒙脱石,成土时间尚短,这些蒙脱石矿物得以大量保存于土体中。   (二)开裂过程   开裂过程是黑土另一主要成土过程,这是富含2∶1型膨胀性矿物的粘质土壤在明显干湿季气候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土壤干燥时土体强烈收缩并形成纵横裂隙,深可达1米以上,地表附近的宽度可达10厘米。深大裂隙的形成,对掺混土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干燥时,大裂隙的边缘受到降水、动物活动、人类耕作等作用,上层物质向下跌落,填充于裂隙内,重新湿润时,土壤膨胀,裂隙闭合,土体底层因增添了额外物质,膨胀后必然要产生较大的体积,造成挤压使土壤向上运动。如此经过多年循环,下层物质进到表层,而上层物质降到下层,这称为自翻转作用(又称 自幂作用)。这种机制赋予黑土剖面性状的特殊性:一是剖面均一化,即在裂隙所达到的颇大深度内,土壤变成了均质体,发生层分异不明显,土色、质地、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有机质与矿物质充分混合而高度复合二是具有滑擦面和楔形结构,表下层土壤受挤压而相对移动过程中造成明显程度不同的劈理和磨光面(滑擦面)。楔形结构是土壤基块受到由倾斜方向膨胀压产生的剪切力作用而造成的;三是地表出现粘土小洼地,是由干湿交替引起两裂缝间土壤“隆起”而产生的小起伏微地形。此外,下列现象也是黑土中自翻转作用的佐证:在新开挖剖面的 心土层中夹有植物残落物,说明有上部物质陷落到下部;有些质地匀细的黑土,表层却常能见到石块,是下部物质被挤到上部的结果;显微镜下观察,有些黑土在不同深度局部可见破碎的淀积粘粒胶膜,这是由于土壤翻转作用使原先形成的胶膜破碎,拌入整个土体。应该指出,开裂过程是黑土的普遍现象,但土壤自翻转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干湿交替强烈程度、植被茂密程度、人为利用频繁与否密切相关,据报导,中国黑土的自翻转作用不甚明显。   黑土的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黑土没有特定的诊断层,以下列变性特征作为诊断依据:   ①土体厚度超过50厘米;   ②各层中至少含30%粘粒;   ③在多数年份中的某些时候,土壤出现深而宽的裂缝(在50厘米深处的宽度≥1厘米);   ④至少具备下列特征之一:滑擦面、粘土小洼地、楔形结构(长轴与水平方向成10°—60°夹角,出现在25—100厘米深度范围内)。   (二)形态特征   由于黑土形成过程中的自翻转作用,使其剖面均一化,发生层分异不明显,土体构型大致呈A或Ap-Bw-Ck或C,发生层之间渐变过渡。   黑土剖面还具有以下形态特征:土色的色调一般为2.5Y或10YR,色值为2—3,彩度很少超过2,因黑土的腐殖质常与矿物质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使其土色出现超过实际有机质含量水平通常所能呈现的暗色;剖面没有淋溶或淀积作用的明显迹象;表层具有明显的团粒结构,其下是棱柱状和楔形结构,结构体由上而下变大。   (三)理化性质   黑土膨胀系数很大,干湿体积变化范围为25—50%;持水量大,但有效性差;湿时可塑性强,耕性很差;有机质量不高(5—30克每千克土),C/N比值为10—14;粘粒含量>35%;阳离子交换量大(25—80厘摩尔(+)每千克土),交换性盐基(尤其是Ca2+和Mg2+)含量也很高,盐基饱和度多在50%以上,并随深度递增;pH值多在6.0至8.5;蒙脱石是占优势的粘土矿物,其次是云母类矿物(石灰岩、珊瑚、泥灰岩发育的则少),高岭石也是常见矿物,其含量随风化度递增,碳酸盐和石膏可出现在心土层,常见于湿润黑土和干热黑土的滑擦面上。   黑土的利用与改良   世界各地的黑土主要用于 种植 棉花、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糖蔗或作为牧场,用于放牧的面积最大。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可得到发掘。农艺利用依气候而异,但因其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黑土的非农业利用常出现许多工程上的问题。   道路、房屋、管道等会受土壤胀缩的影响而移位和扭曲,应十分注意。这些土壤吸收污水性能差,应在土壤水分饱和、粘粒膨胀后测定其透水性数值才有意义,因为若在旱季土壤开裂时测定其透水性数值会使人误解该土壤透水性特别大,这是环境管理上应予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