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地理下句是什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读音:shàng zhītiān wén,xià zhīdì lǐ释义:形容学问广博,无所不知。出处:《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白话释义: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章经武律,以建立自身。近义词:博大精深【拼音】[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学富五车【反义词】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博而不精、一无所知、爱博不专、胸无点墨、以蠡测海、才疏学浅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译文:到现在读书,如果揭日月而行千年,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不是近代学者所及。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一句是什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下一句是“文经武律,以立其身”。出自《敦煌变文之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赞扬那些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产生于唐末敦煌地区的《伍子胥变文》借主人公相似的被流落家园的命运来表现当时敦煌人民寻求归家归国的悲伤而不绝望的心境。《伍子胥变文》取材自《吴越春秋》,是历史事实的改编,融入了很多民间传说,传奇性更强了。楚王荒淫无道,伍子胥的父亲极力劝谏,却被楚王杀害,伍子胥于是逃往吴国,辅助吴王夫差起兵破楚。后来吴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于是越国起兵讨伐吴国。作品主要塑造伍子胥的复仇形象,写其视死如归,终报父仇。路上帮助伍子胥的拍纱女和渔人也都可称刚烈,为了名分和荣誉甘愿自尽,在今人看来或许过于鲁直。什么是变文:最初是俗讲僧人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其最先源于佛教,是一种用来宣讲宗教的艺术形式,但后来为了招徕听众,增加了一些非宗教的内容,再后来独立性逐渐增强,慢慢脱离宗教意义,出现了职业的民间艺人,讲唱的内容也转变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了。变文采用诗文相间,有说有唱的形式,散文部分口述,韵文部分吟唱,根据后人推测,讲唱的时候还有配乐和配图,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间故事两种,佛经故事的水平总体上远远逊于人间故事。变文体制的韵散相间说说唱唱和后世的评弹、宝卷、鼓词差不多,其图画和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而用唱词代替人物对话的形式则和后来的戏曲是一致的。不过变文本身还没那么成熟,显得比较粗糙呆板。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是什么?
此词形容学问广博,无所不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简介天文是指天文学,包括天文知识、天文历法、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释义: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地理:全世界或一个国家、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形容学识广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引证:1、慢说别的,只他那幕中那几个参谋,真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韬略,广有计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一八回2、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略,以立其身。——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3、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作过国会议员,可是住在我这里,天天念经;干吗不出去做点事呢?——老舍《茶馆》二幕近义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句子:1、我姐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还精通双陆关扑,受邀理所当然,你们这些人聒噪个甚!2、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过去和未来,怎么就算不到它自己悲惨的结局呢?3、卖的是技艺,专为人占卜吉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专解世间疑!4、这样,知识才能博大精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5、这次发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熟数术理工,无数筹划喷涌而出,一时兴致勃发,拿起树枝寻了片沙地将胸中所学一一画出。6、他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无尘公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岐黄善于占卜,却身世成迷。7、传闻天下间有一群人,他们个个学究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每一个人都有济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