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楚庄王

时间:2024-07-25 08:07:08 编辑:莆仙君

如何评价楚庄王 楚庄王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楚庄王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一飞冲天到问鼎中原,他的成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春秋时期,新兴崛起的楚国,虽与华夏同源,但自从楚国悄 悄在忽视崛起后,反被中原视为威胁而受到排挤。楚国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遵循主流周礼,弘扬独特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价值观 与中原周礼相符,习俗迥异,却异常昌盛的楚国文明。   人无完人,就算是圣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楚庄王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也有缺点,缺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待自身缺陷时的态度。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幸运的是,楚庄王及时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他的前半生过得有点浑浑噩噩,十几岁便即位的楚庄王稚气未脱,专 心要做一个啃老族,他的成功所有人都没有想过,却又是在情理之中。   南方的楚国,在楚穆公的打造下,已经有了好转的势头,而就在自己准备要大干一番时,却突然暴死,留下了霸业这个遗憾离开了人世。他 的儿子楚庄王,在万众瞩目下即位,楚国迎来了新的希望。就在众人感叹楚国定会有所成就时,楚庄王的种种表现实在是令群臣不敢恭维。 这个熊旅最初即位的三年里“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即位三年了,每天白天就是打猎,喝酒吃肉,到了晚上又沉醉于靡靡之音,而国外局 势正是风云变换之际,大家都为这个昏庸的君王和楚国捏了一把汗。最初,楚庄王只愿意游玩而不顾朝政,谁的话也不听,经过苏从和伍参 的劝说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楚庄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正如他自己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拿出了自己的决心和态度,让楚国人重新认识了楚庄王。此后,他收心 很多,不再看歌舞表演,不会每天想着打猎出游的事情,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上,又提拔了许多贤才,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逐渐地在楚庄 王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而楚国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楚庄王在大臣的劝谏下,逐渐改变了自己过去种种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楚国的未来开始有一点眉目。亲政后,励精图治,他首先分化朝廷里 权势大的人,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又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蒍贾、伍举等贤臣。即使楚国在后来发生了严重的政乱,一度威胁到了楚 国的统治和他的地位,但是楚庄王临危不惧,沉着处理,稳定后方。在对外政策上,又敢于向晋国交战,屡战屡败也不放弃,最后大胆启用 孙叔敖才使得楚国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楚国大治。对内对外都得心应手的楚庄王,遂积极扩张自己的版图。   有了点实力的楚国便可以大胆与晋国交战,虽然十次有九次都会输,但是楚庄王却丝毫没有放弃过攻打晋国的念头,他愈加积极进取,制定 一系列的外交措施,先把南方蛮夷部落收服,再打败宋国,让楚国在军事上保有威望,进而对晋国形成震慑。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国,很多诸 侯国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楚国依然是那个被自己嫌弃的小弟,然而今日竟变得如此强大,实在是令人可畏。   这场对外的征战一直达到了周王朝的地盘,为显示楚国的国威,楚国又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了一场浩大的军事检阅。挂名的周天子后人只好派 外交专家和谈判专家王孙满去打探下情况。王孙满前往洛邑与楚庄王进行了交谈,楚庄王自信的言语之间透露出了想要成为天下霸主的口气 ,胸有成竹的样子,着实让周朝忌惮。不过,楚庄王很聪明,他明白自己实力尚且不足,于是问鼎中原的计划暂时搁置,首要任务还是要使 国家更加强大。   公元前591年,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楚庄王预感自己将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无感叹。招重臣和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 听其遗命,这一年秋天,楚庄王在自己的寝宫内平静地闭上了眼,这世间的纷扰楚国的兴衰都将与他无关,他为楚国能做的都做了,霸业能 否延续全倚仗后人。庄王一死,楚国便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   当然楚庄王也有很多缺点,他嗜酒好色,这是古来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为楚国建立的功业。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 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强大,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后是怎么死的?

楚庄王最后是病死的。楚庄王于前613年继任楚国王位,即位之时因楚国内部矛盾重重而选择韬光养晦,为此楚国人一度认为楚庄王只是一个沉迷酒色,不问政事的昏君。如此过了三年之后楚庄王一改先前昏庸面貌,开始重用伍举、苏从等贤臣,先是成功平定国内动荡,后又出兵灭亡试图入侵楚国的庸国。经由这些举措,楚国政局不仅日渐趋于稳定,其国力也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发展状态下,楚庄王开始图霸中原。楚庄王开始图霸中原之时,中原地区尚以晋国势力最盛。不过这时的晋国因晋灵公昏庸,且与权臣赵盾立场对立而矛盾重重,同时对外威信也大不如前。便就是因为这样,选择脱离晋国,转而依附于楚国的诸侯国日渐增多。如此一来,楚国称霸中原的可能性便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待前606年,楚庄王又一次以“勤王”的名义率军北上,楚国军队直逼周都城。深感惶恐的周天子派去王孙满对楚庄王进行慰问,继而出现了“问鼎中原”这一历史典故。不过,这一次楚庄王虽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却因觉得时机尚未成熟而选择了退兵。等到了前597年,“邲之战”爆发。楚庄王于这一年率军对郑国发动攻伐,晋国随即派兵救援郑国,之后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邲地展开对战。在这一战役中楚军成功击败晋军,郑、许等国因此被迫臣服于楚国。经此一战,楚国如愿称霸中原,楚庄王也随即成为“春秋五霸”的一员。此后,楚庄王又于前595年率军围困宋国九月之久,楚国霸业因此进入鼎盛期。此外,楚庄王还因担心晋国再次崛起而选择了联齐制晋,而这一战略是极为有效的。公元前591年,称霸数年的楚庄王突然身患重病。而预感到自己已命不久矣的楚庄王则在临终之前,将太子审与多位楚国重臣召至榻前逐一进行了交代。这年秋天,楚庄王病逝。之后年仅十余岁的审即位,是为楚共王。楚庄王一逝世,楚国内部存在已久的权力矛盾便迅速激化,楚国国力也因此迅速衰退。前589年,原与楚联盟的齐国也因晋国的进攻而舍弃楚国,楚国国势越发衰败。如此一来,楚庄王好不容易得来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问鼎中原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因猎求士出自 汉·刘向《说苑·君道》【原文】周楚庄王好猎。夫人樊姬谏不听。遂不食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称虞邱子之贤。姬曰。未忠也。妾事君十一年。求美女进于王。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子弟宗戚以外。鲜有所进。贤者果如是耶。虞邱子闻之大惭。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吕坤曰。国家不治。妒贤之人为之也。樊姬不妒于宫。而推治于国。惟无我心故耳。故我心胜者。不能容人。其终也。反不能容其身。然而妒者卒不悟也。可叹哉。樊姬女宗。可以训矣。【白话解释】周朝楚国的庄王。常常喜欢打猎。他的夫人樊姬去劝阻他。始终不听。樊姬无法。就不吃肉了。楚庄王才觉悟了。改过自新。对于国家大事。非常的勤谨起来。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樊姬说。这并不算得是忠臣。我服侍君王。算起来有十一年了。曾经访求美女。献给君王。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有七个人。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难道贤人是这样的吗。虞邱子听见了这番话。觉得大大的惭愧。于是就把孙叔敖举荐上来。楚国因此得以称霸。  绝缨大会  庄王嘉繇基一箭之功,厚加赏赐,使将亲军,掌车右之职。因令尹未得其人,闻沈尹虞邱之贤,使权主国事。置酒大宴群臣于渐台之上,妃嫔旨从。庄王曰:“寡人不御钟鼓,已六年于此矣。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安靖,愿与诸卿同一日之游,名曰:‘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俱来设席,务要尽欢而止。”群臣皆再拜,依次就坐。庖人进食,太史奏乐。饮至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秉烛再酌,使所幸许姬姜氏,遍送诸大夫之酒,众俱起席立饮。忽然一阵怪风,将堂烛尽灭,左右取火未至。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牵其袂。许姬左手绝袂,右手揽其冠缨,缨绝,其人惊惧放手。许姬取缨在手,循步至庄王之前,附耳奏曰:“妾奉大王命,敬百官之酒,内有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妾袖。妾已揽得其缨,王可促火察之。”庄王急命掌灯者:“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于是百官皆去其缨,方许秉烛,竟不知牵袖者为何人也。席散回宫,许姬奏曰:“妾闻‘男女不渎。’况君臣乎?今大王使妾献觞于诸臣,以示敬也。牵妾之袂,而王不加察,何以肃上下之礼,而正男女之别乎?”庄王笑曰:“此非妇人所知也!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今寡人使群臣尽欢,继之以烛,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许姬叹服。后世名此宴为“绝缨会”。髯翁有诗云: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成语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楚庄王是有名的历史人物,你们知道关于楚庄王的经典 典故 ?下面是我带来的楚庄王的经典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1:问鼎中原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 清明 ,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2:因猎求士
  出自 汉·刘向《说苑·君道》

  【原文】

  周楚庄王好猎。夫人樊姬谏不听。遂不食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称虞邱子之贤。姬曰。未忠也。妾事君十一年。求美女进于王。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子弟宗戚以外。鲜有所进。贤者果如是耶。虞邱子闻之大惭。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

  吕坤曰。国家不治。妒贤之人为之也。樊姬不妒于宫。而推治于国。惟无我心故耳。故我心胜者。不能容人。其终也。反不能容其身。然而妒者卒不悟也。可叹哉。樊姬女宗。可以训矣。

  【白话解释】

  周朝楚国的庄王。常常喜欢打猎。他的夫人樊姬去劝阻他。始终不听。樊姬无法。就不吃肉了。楚庄王才觉悟了。改过自新。对于国家大事。非常的勤谨起来。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樊姬说。这并不算得是忠臣。我服侍君王。算起来有十一年了。曾经访求美女。献给君王。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有七个人。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难道贤人是这样的吗。虞邱子听见了这番话。觉得大大的惭愧。于是就把孙叔敖举荐上来。楚国因此得以称霸。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3:绝缨大会
  庄王嘉繇基一箭之功,厚加赏赐,使将亲军,掌车右之职。因令尹未得其人,闻沈尹虞邱之贤,使权主国事。置酒大宴群臣于渐台之上,妃嫔旨从。庄王曰:“寡人不御钟鼓,已六年于此矣。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安靖,愿与诸卿同一日之游,名曰:‘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俱来设席,务要尽欢而止。”群臣皆再拜,依次就坐。庖人进食,太史奏乐。饮至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秉烛再酌,使所幸许姬姜氏,遍送诸大夫之酒,众俱起席立饮。忽然一阵怪风,将堂烛尽灭,左右取火未至。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牵其袂。许姬左手绝袂,右手揽其冠缨,缨绝,其人惊惧放手。许姬取缨在手,循步至庄王之前,附耳奏曰:“妾奉大王命,敬百官之酒,内有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妾袖。妾已揽得其缨,王可促火察之。”庄王急命掌灯者:“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于是百官皆去其缨,方许秉烛,竟不知牵袖者为何人也。席散回宫,许姬奏曰:“妾闻‘男女不渎。’况君臣乎?今大王使妾献觞于诸臣,以示敬也。牵妾之袂,而王不加察,何以肃上下之礼,而正男女之别乎?”庄王笑曰:“此非妇人所知也!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今寡人使群臣尽欢,继之以烛,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许姬叹服。后世名此宴为“绝缨会”。髯翁有诗云:

  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

  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4: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 刺绣 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 成语 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楚庄王的经典 故事 :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晋国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 谜语 ,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 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 "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头一句话便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就是当初大禹所铸。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便是对周天王地位的威胁。经过这一回耀武扬威,楚引国的势力和声威便大大振作起来,然而却没想到楚国内发生了叛乱。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完陆浑的戎族,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现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原来趁楚庄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据了郢都,又急忙发兵拦阻楚庄王,想将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楚庄王见斗越椒以逸待劳,自己带的兵刚刚打完仗回国,非常疲惫,知道硬拼于自己不利,便说:"斗氏一家于楚国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不负越椒。"便派苏从去讲和。斗越椒以为楚庄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里肯罢手?便对苏从说:回去告知熊旅(楚庄王的名字),有胆量来决一死战,不然便赶快投降!"楚庄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间。却把军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则率着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见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来。待发现中了计,想向回撤退,桥已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士兵们正待下水,只见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于此,斗越椒赶快投降!"说罢,便令士兵奋力 射箭 。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对岸射箭。在双方对峙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马见主将身亡,四处逃散。楚军分兵追剿,取得了大胜。楚庄王平定完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承认。

  晋国自然不甘示弱。在这年的夏天,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毅任副将,统领六百辆兵车,来援救郑国。大队人马来到了黄河边上,探子来 报告 ,郑国已投降,楚国正在撤兵。荀林父本来便不愿意打仗,听了这个消息,立刻决定撤兵。先毅坚决不愿意,他大叫: "临敌退兵,可耻之极!你们若是怕楚军,我一人前去!"先毅仗着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将门之子,根本不将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便领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赶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两人都是赵衰的儿子、晋国现任相国赵盾的兄弟)也觉得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便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随着先毅过河去了。荀林父没办法,只得下令全军过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对赵同、赵括说:"我就知道主将非得听我们的!" 楚庄王听说晋兵已经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让晋军讲和,然后收兵,而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迎战,使楚庄王一时拿不准主意。有一位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苟林父刚掌兵权,还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倚仗父辈的功劳,看不起苟林父。三军的将领虽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作主,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号令。晋军上下不齐心,没什么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楚国的尊严吧?"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军摆开阵势,把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战。 孙叔敖见晋军来了六百辆兵车,军力雄厚,总觉放心不下,他和楚庄王说:"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议和。他们如果不愿意釉,偏要打,我们再迎战却也不迟,到那时候,理就在我们这方了。"楚庄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蔡坞居前往晋军。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坞居,表示同意议和,并且建议双方同时退兵。蔡坞居完成了任务,准备返还楚营。谁知先毅早在营帐外面等着,他见蔡鸡居从帐中出来。一下拦住道:"刚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说清楚,你回去告知你们国君:我们这回来,不将你们杀个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们主将愿租,我先毅也不会答应!"蔡坞居十分气恼,没有理先毅,继续向外走。才到军营门口,又碰到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拿弓指着蔡鸠居的头骂道:"小心你的脑袋!回去告知你们那个蛮子头,小心碰到我们手上!"

  蔡鸠居返回楚营。将他受侮辱的情况向楚座王讲了一遍。庄王顿时大怒,间:"谁敢冲头阵,给晋军些厉害瞧瞧扩 大将乐伯应声挺身而出。跳上战车,径奔晋军大营。走不远便碰上了十儿个巡逻的晋兵,乐伯也没说话,一箭一个,接连射倒三个,还下车活捉一人』然后跳上战车。向回便走。晋军看有楚将杀人,分三路来追。乐伯大叫:"晋军小心,我左边射人,右边射马。着箭!"说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来。果然箭无虚射,左边射倒三、匹个人,右边射伤三、四匹马,吓得晋兵"廿"丁丑"'上十"。"十们叼入左口巴丁谁也不敢再追,眼睁睁地看着乐伯返回楚军大营。 荀林父见楚兵来挑战,急忙又派魏铸去议租。魏镐就是跟随晋文公 重耳逃难的魏擎的儿子。魏镐要当大夫,没能当上,一直不满意,恨不得晋军大败。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讲和,他反下了战书,回来后却向苟林父说:"楚王不同意议和。一定要一决胜负。" 晋将赵荫认为自己高强,总想露一手让主将看看。到晚间,他乘着"夜色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兵大声发出警报,他吓得上车便跑。楚庄王弄明情况之后,驾车前去追赶。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马,纷纷跟了上来。孙叔敖和庄王说:"兵法日:,宁可我追人,别让人追我。'晋兵欺人太甚!既然众将都跟出来了,咱们何不乘其不备,冲杀过去!"这时候,天还没亮,楚庄王下令攻击。刹时间,鼓声似雷,兵车飞驰,楚军将士争先朝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香。半点没有准备;苟林父听到鼓声阵阵,赶忙下令抵抗。两国兵马在邵城 (郑地,今河南郑州东)郊外大战起来。晋兵才从梦中惊醒,乱哄哄的。阵容不整,指挥失灵,抵抗无力。而楚军斗志正高,往来冲杀,如人元人之境,没多长功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了。 荀林父领着残兵败将,仓惶逃跑。只见先毅自后边赶了上来,头上中了箭,满面鲜血,使战袍裹着。 荀林父恼恨地说:"猛将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吗?”正说话间,晋国残兵都跟上来了, 荀林父下令赶紧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争我抢,自相践踏。船上的人装满了,后来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挤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头,喊道:"谁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于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举起刀来,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见刀起手落,惨不忍睹。失去手的晋兵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把河水都染红了。 楚庄王率领楚兵开进邯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喉之战输给晋军,就不敢与晋国争锋。这回胜利,足以洗耻。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因此,下令楚军当即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 邱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便楚国强盛一时。

猜你喜欢:

1. 楚庄王慧眼识人

2.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3. 传统经典故事

4.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00字

5. 世界经典的寓言故事

6.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