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适履前面写什么?
足适履前面写“削”字,削足适履是古代成语,含有贬义意义。释义: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闻一多《四杰》: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近义词:生搬硬套、刖趾适屦、因噎废食、杀头便冠、悬驼就石近义词释义:1、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后人不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因噎废食了么?2、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老舍《语言、人物、戏剧》:学习不是生搬硬套 ,生活中的语言也不能原封不动地运用,需要提炼。
什么足适履
削足适履削足适履(xuē zú shì lǚ)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削足适履(履:鞋)指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成语故事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如今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削足适履什么意思
削足适履的意思是为了将大脚塞进小鞋而把脚削小。释义基本适:使适合;履:鞋子。把脚削小,以适合鞋子的尺码。比喻比喻不顾具体情况迁就凑合,愚蠢地生搬硬套。出处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引证倘作者如此牺牲了抒写的自由,即使极小部分,也无异于削足适履的。------鲁迅·《三闲集·怎么写》我知道,我不应当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但是,我也知道,力求精简,也不是不能写出好戏来。------老舍·《剧作习作的一些经验》近义词:截趾适屦、杀头便冠、生搬硬套、断鹤续凫、胶柱鼓瑟反义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随机应变、因事制宜示例1、如今期限已迫在眉睫,只好减少一些工程,削足适履,先求完工再说。2、学习外国长处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如削足适履。3、因为经费张罗无着,原计画只好削足适履,改弦更张。4、重建灾区,未能深刻反省与环境评估,这种削足适履的方法,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罢了。5、为迁就少数人的意见,随便更改符合大众利益的方案,无异是削足适履的作法。
削足适履的近义词是什么
削足适履 【读音】:[xuē zú shì lǚ] 【释义】: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近义词】:囫囵吞枣 削足适履造句 1.从这里想开去,其实所谓长尾的大头,在没有多少选择的时候,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削足适履” ,被迫适应。 2.他们不知道:苏联的规律和条令,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3.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 近义词造句 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2.同时对一句话或一段话要进行分辨,看讲的是一个意思还是几个意思,是否属于一个层面,是否有深层含义,切勿囫囵吞枣。 3.培根: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需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则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需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4.本书通过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语音的差异,让留学生明了自己的发音错误,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必囫囵吞枣地死记一些声韵母的发音,使他们快而顺利地改正自己的发音错误,为说地道的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削足适履成语
削足适履成语1 【成语】:削足适履 【拼音】:xuē zú shì lǚ 【简拼】:xzsl 【解释】: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示例】:是借用,就难免有“~”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闻一多《四杰》 【近义词】:生搬硬套、杀头便冠、刻足适屦 【反义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机械 【英文】:cut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 【日文】:无理(むり)に调子(ちょうし)を合(あ)わせる 【德文】:von den Füβen ein Stück abschneiden,damit sie in die Stiefel passen--etwas in ein Schema zwinge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弃疾杀死太子禄。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 削足适履 成语接龙 【顺接】:履丝曳缟 履仁蹈义 履信思顺 履厚席丰 履常蹈故 履机乘变 履汤蹈火 履盈蹈满 【顺接】:不衫不履 分香卖履 冠袍带履 黄冠草履 截趾适履 截趾适履 鸣玉曳履 轻裘朱履 【逆接】:兵挫地削 鲁斤燕削 日朘月削 宋斤鲁削 不假绳削 不烦绳削 岁朘月削 日侵月削 【逆接】:削发为僧 削发披缁 削尖脑袋 削方为圆 削木为吏 削株掘根 削职为民 削肩细腰 削足适履成语2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故事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出处译文 骨肉间本来相亲相爱,但受到谗言的离间,父子兄弟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就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到,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妙,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比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削足适履成语3 顺接: 削足适履 → 履霜知冰 → 冰炭不投 → 投怀送抱 → 抱恨终天 → 天高地下 → 下情上通 → 通才硕学 → 学如登山 → 山公启事 → 事以密成 → 成城断金 → 金龟换酒 → 酒龙诗虎 → 虎狼之国 → 国富民安 → 安土息民 → 民生国计 → 计无所出 → 出以公心 → 心口不一 → 一孔之见 → 见钱眼开 → 开卷有得 逆接: 削足适履 → 兵挫地削 → 全民皆兵 → 目牛无全 → 光华夺目 → 日月重光 → 光天化日 → 日月无光 → 大酺三日 → 知小言大 → 一无所知 → 天下第一 → 一念通天 → 群居和一 → 进种善群 → 里出外进 → 山川表里 → 知水仁山 → 年幼无知 → 天宝当年 → 色胆包天 → 情见于色 → 动之以情 → 文风不动 双飞: 削足适履;宋斤鲁削 → 足不出门;美中不足 → 不分轻重;进可替不 → 分风劈流;恰如其分 → 风举云摇;同舟遇风 → 举大略细;龙兴凤举 → 大祸临头;材疏志大 → 祸发萧墙;丰屋之祸 → 发言盈庭;英姿勃发 → 言大非夸;闲静少言 → 大有作为;泥多佛大 → 有眼无珠;绝无仅有 庖丁解牛A: 削足适履;足不逾户;适心娱目;履险蹈危 → 危言覈论;言不逾阈;何见之晚;论长道短 → 短垣自逾;援古刺今;自出机轴;逾墙窥蠙 → 宾来如归;来去无踪;如堕云雾;归之如市 → 市贾不二;假手旁人;不吝指教;二意三心 → 心无旁骛;无头告示;旁观袖手;物伤其类 庖丁解牛B: 削足适履;心满原足;会逢其适;削足适履 → 履盈蹈满;囊橐充盈;手舞足蹈;志得意满 → 满脸春风;兜头盖脸;着手生春;马耳东风 → 风檐寸晷;走壁飞檐;不遗尺寸;燃膏继晷 → 鬼瞰其室;青眼相看;怪诞诡奇;椿庭萱室 → 室如悬罄;顾盼自如;犹解倒悬;一言难罄 削足适履成语4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 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削足适履成语5 1 削足适履的故事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到,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己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妙,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的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午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己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午自己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2 削足适履的材料 【注音】xuē zú shì lǚ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解释】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机械,不知变通。 【近义词】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年代】古代 【例句】对于信奉教条,就有~的可能。 3 削足适履的点评 兄弟姐妹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以外,你最亲近的人。所以一定不要互相伤害,要团结友爱。现在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一条路被堵住了,还可以试试另一条路。 削足适履成语6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释读】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不懂得变通,不尊重客观事实。 削足适履成语7 春秋时期,楚灵王率领十万雄兵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想一鼓作气,继续征伐徐国,便委派弟弟弃疾全权处理国中朝政,自己则带领大军向徐国进发。楚灵王万万没想到,弟弟弃疾会生谋反之心。弃疾手下有个谋士朝吴,朝吴怂恿他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这句话说得正合弃疾心意!弃疾当即布置一番,杀死了楚灵王的儿子,立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外出征讨的楚灵王得知后,心寒无比,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弃疾闻知楚灵王已死,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楚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