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富贵不能淫复习知识点

时间:2024-07-24 13:18:18 编辑:莆仙君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下册 语文知识 点部编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 散文 《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报告 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 故事 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 “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赏析 句子 三步法。“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8.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9.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0.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 文章 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第19课《登勃朗峰》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 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 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6.请从描写 方法 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7.分析“一概不顾”“腾空而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车夫的性格特点。 自信、幽默的性格以及镇定的特点 9.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请举例分析。 (1)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如第⑤段“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的比喻,把白云写得富有美感。 (2)大量短句的使用,让语言富有美感。如第⑤段“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 ,节奏整齐,音律和谐。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重点描绘了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逸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作者简介 阿来阿来,藏族,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二、故事背景 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作关于藏 文化 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又到了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 三、理解词义 1.矗立:高耸地立着。 2.映照:照射。 3.苍劲:①(树木)苍老挺拔;②(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4.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5.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6.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叙述一滴水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后,游览丽江的情形。着重展现丽江古城的自然风景之美。 第二部分(⑥—⑩):叙述一滴水再次醒来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了丽江古城的建筑之美。 第三部分(?—?):叙述一滴水经历玉河中的徘徊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丽江古城的民俗之美。 第四部分(?、?):交代一滴水离开丽江,奔向大海。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子中的两个“喧 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 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丽江坝的美丽和闻名。 4.“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赏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明代”意在表现四方街的历史悠久,“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说明四方街建筑的奇特。 5.“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这句话用四个“看见”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第一个“看见”写出了到这里的游客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表现了游人之多,侧面描写出了古城丽江的出名;后三个“看见”从正面概述了古城丽江的景色。 6.“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说说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不同语言中频频出现“丽江,丽江”,从侧面写出了游人对丽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7.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排比效果分析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使人震撼。 8.“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丽江古城民众的悠闲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丽江人民恬静平和的生活。 9.“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古城是平静、纯朴的,在古城的氛围里,人们浮躁的内心如水滴一般晶莹,即使欢笑、歌唱,内心也是沉静、安定的。 10.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丽江的喜悦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1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游历丽江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以一滴水的名义,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来看丽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让一滴水来替自己思考、说话。通过拟人化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这样写,便于作者在描绘丽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了一滴水游历古城丽江的旅程,着重展示了古城丽江风景、建筑及民俗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城丽江的无限热爱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 8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下知识点人教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清单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

经营你的才能,既要多学习,多积累知识,更要学会调控你的情绪。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下册 语文知识 点部编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1 第21课《〈庄子〉二则》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 文章 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释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是:这样。 译文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鯈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注释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译文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三、问题归纳 北冥有鱼 1.作者为什么要将鲲鹏所居之地定为“北冥”? “北冥”是特别之词,为庄子创造,含义新颖,其中透露出旷远神秘的意味,暗示着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见,亦非人智所能测的,这种意味与鲲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 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 “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作者把鲲鹏的居住地定为“南冥”,目的何在? 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 4.作者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6.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 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课文主题 《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2 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 反思 。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 方法 ,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3 第23课《马说》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 散文 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故事 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四、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现实 教育 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8.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课文主题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8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 八年级语文下知识点人教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