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清史列传

时间:2024-07-20 18:36:45 编辑:莆仙君

有哪些关于清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历史还是非常有趣的。而想要熟悉那个阶段的历史,就可以去研读一些在那个方面的历史书去增加对于清朝的认知。比如说《清史稿》这本正史讲的就很全面,毕竟对于历史还是要循序渐进的去学习的。如果觉得正是太过枯燥无味,那么也可以去看比较有趣的小说《康熙王朝》,若是对清朝在经济领域想要有更多的认知,还可以去读《乾隆皇帝的荷包》。一、《清史稿》若是想了解清朝的历史,那么这本书是必读的,相比较于其它的正史而言,《清史稿》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像清朝那些有名的人物,这本书里面都有详细的概括,你如果对谁有着兴趣,只要找出来去看看就好了,还不用翻太多的书籍。二、《康熙王朝》这就是相当于野史类的小说了,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并且还翻拍了相应的电视剧。讲述了康乾盛世的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清朝在当时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在一片繁荣昌盛的背后,又有着盛极而衰的预兆。三位皇帝的统治阶段的政策措施,也被作者用戏剧性的语言缓缓地阐述了出来。不过野史中的一些内容大多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只能帮助读者大体的了解那个朝代的大体轮廓,要是想知道确切的事情,还是去看正史比较好。三、《乾隆皇帝的荷包》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的有意思,也是一本很有象征性的书。讨论的还是乾隆皇帝通过运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如何去统筹全国各地的经济,并且在间接地建立自己的小金库。通过这类的措施,再去控制底下的百姓。也从经济层面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皇帝的御下之术。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想具体了解清代历史看什么书最好?

1、《清史稿》比起《史记》《汉书》来,好懂多了。它是不可替代的。至于你想省事,退而求其次,那就是看看民国时期,肖一山的《清史》,和近人戴逸的《简明清史》,都无不可。\r\n2、二十四史清史演义萧一山的清史戴逸的简明清史这些都有白话文版本的,至于清十二帝,梦回大清这种纯粹的野史性质的书,没必要去深究。清史演义正说清朝12帝.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爝火五羊城;\r\n3、二月河新作《胡雪岩》光绪皇帝乾隆皇帝乾隆十二大贪案(历史反贪小说)他写的书不光是简简单单的呈现历史,故事,感情也十分的好,看着一点也不枯燥,高中的时候就是这么被感动过来的。还有萧一山的《清朝通史》,孟森的《清史讲义》也不错,以及帝国的背影:解读大清王朝的另类历史》《细说清朝十二帝》《历史真相:透过细节看清朝》。\r\n更多关于想具体了解清代历史看什么书最好,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9d6351161583246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清史稿》为什么不直接叫《清史》?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清史稿》不直接叫《清史稿》?是怎么产生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边肖。众所周知,在《清史》年,大量关于清朝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这份史料。然后也有人问。大家知道,有一些这样的史料,叫做元史、明史。那么这份清史草案为什么不叫清史呢?为什么要加草稿?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看看发生了什么。是编年史,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称其为可汗的1616年,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部分内容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历史有关,如张勋复辟、溥仪出宫等。这本书有300年的历史。大部分文字是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的,比如《清史稿》,《清史稿》,《清史稿》。较为详细系统地展示了清朝的历史,是研究清朝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既然《清实录》是一本重要的史书,为什么不叫《清典》呢?和这本书的背景有关。清朝的草案是在1927年仓促写成的。当时国内局势混乱。这本书的许多细节尚未定稿。所以不直接叫“清”,叫“稿”,说明还没有“定稿”。的出版源于中国重视历史的传统。改朝换代后,新统治者一直有为前代修史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世凯批准建立清史博物馆。赵尔勋、于世美、刘等人应邀在北京东华门整理《清史》。袁世凯非常努力地编纂清史。据统计,《国史列传》项目有300多人参与,历时14年,536卷,2400万字。赵尔勋编辑的作品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承认“建筑不是史学的专业。他多次负责。”很抱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916年袁世凯因未能当上皇帝而羞死。他失去了经济支持,清宫博物馆的支出立刻紧张起来。赵怡文二训会亲自去“讨钱”,让领导们分点钱。不得不说,这本书《清史稿》终于可以看完了,感谢以下三位军阀。没有他们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本书很可能会胎死腹中。这三个人分别是“东北王”张和“狗肉将军”张宗昌和“书生将军”吴。编制期间,《清史》有一个幽默小插曲.虽然大部分与会者都是清朝的元老,但他们的立场也是清朝的观点,经常赞美清朝,讽刺革命派。但是,这些追随者并不能让双方都满意。一方面,国民政府在1929年禁止出版《清稿》。另一方面,以晚清皇帝溥仪为首的前朝贵族也没少骂他们。毕竟清朝的皇帝还没死。他在读什么历史?总的来说,新完成的《清史稿》在年代、事实、人名等方面还是有错误的。因为是多人写的,所以缺乏相互的关心和认真的校对。但《清关石》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还是被后世学者肯定的。《清关石》现已正式列入《清史稿》,是解读清朝历史的权威著作。还是那句话,要回答这个题目的问题,为什么不把《清史稿》改成《清史》?1927年,国内局势混乱。新的《清史稿》是“稿”,命名为《清史稿》,没有进一步的详细处理。


陈沆是什么朝代的,是宋朝吗

陈沆(?~?),高密(一说庐州),开平二年(908年)榜眼。
陈沆在赴开封参加进士科考时,齐已曾经写诗相赠,在其《贻庐岳陈沆秀才》中有“为儒老双鬓,勤苦竟为何。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诗句,从而知道唐朝末年,陈沆居住在庐山,当时只是个秀才,而且已年龄不小了。后梁大将李思安攻晋(今山西)潞州,久战不下。三月,梁太祖亲自发兵至泽州以督战,后来考虑关中空虚,又退至晋州屯兵。四月,晋王李存勖亲自率兵救潞州。五月,大败梁兵于上党。梁兵大溃,一路抛弃物资,粮食、器械堆积如山。本年,后梁仍举行进士考试,崔邈、陈沆、郑希闵、郑雍、廖澄、刘斥、韦洵美等登第。中书舍人封舜卿知贡举。陈沆登进士第后,曾官至魏博节度,辟为判官。不久返回庐山隐居,成为黄损、熊皦、虚中等人所尊崇的老师。
陈沆(1679—1761)字存庵,清代石屏(今属云南)人,雍正甲辰科进士。
陈沆(1785~1825) 近代诗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其中 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如何解释

不要以为一寸光阴是短暂的,但它过去了是很难再得到的。不要以为一条白丝是细微的,但一经染黑就很难再变白了。白的意思是难以再年轻,这里是指变白。出处:清代朱经《责己》原文: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赴善登崇山,寡过扫尘积。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责人不肯恕,责己每自匿。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虚掷。释意:时间匆匆过,很难再回去,黑发难以再变白,每天勤勤勉勉,不要忘记日省,责备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过失,不要隐瞒。应当知耻改过、自尊自新。扩展资料赏析出自:约公元1692年前后在世(《四库总目》作朱径)字恭亭,江苏宝应人,朱克生之侄。生卒年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岁贡生。工诗,缘情绮靡,颇有韵格。著有燕堂诗钞八卷,《清史列传》行于世。清代的朱经在《责己》诗中写道:“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顾炎武更是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因此,知耻,还是安身立命的保证。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也这样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