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什么?
对国家出路的第一次探索是农民群众的斗争——太金田起义和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各个阶级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农民阶级,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巨额赔款使农民的负担更加增强。有言“昔日买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这正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据统计,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但重点是在于反清。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主要过程是:1843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回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冯云山则留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会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六个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是宣布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随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到达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这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随后几年内一直是政权的纷争以及部分战争的失利,最终,1864年7月天京失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这次的失败是必然的,一个以农民阶级为主的政体是不能将中国从封建、帝国主义中救出来。
这是我们对国家出路的最早探索,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其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两则重要的制度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这个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实施。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这次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
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多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接着是洋务运动,又一次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不过与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洋务运动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这次的洋务运动时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这是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的起步。
事实上,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它具有封建性,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清政府也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通过这些特权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在者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斥着隐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穷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的是维新运动。维新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自救活动,更是对国家出路的再次探索。19世纪90年年代以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先进的技术支持还有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要求。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实行变法主张。但是维新派主要的问题是在与守旧派的各种论战中。维新运动在开展百天以后,因慈禧的干政,维新运动结束了。作为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维新运动有着它的重大意义。首先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下高举救亡图存的口号,欲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感,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最后,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的新主张。
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归根结底的是维新派的本身局限。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经济上他们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他们提倡学习西方但仍然要打着孔孟之道。其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保佑幻想,他们大呼自救的口号却希望西方列强能够帮助他们自己维新变法,结果只是落了空。再次,维新派惧怕人民群众,他们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大部分的中国人民还是下层的民众。维新派没有正视到我们中国的现状。
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有哪些?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仁人志士都进行过的探索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中国制造业现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1、当前,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主要侧重于智能制造技术的追踪和技术引进,而基础研究相对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不够,原始创新匮乏。2、控制系统、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薄弱,技术体系不够完整。3、制造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过渡阶段,如果以德国工业4.0作为参照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于2.0时代,部分企业正在向3.0时代迈进。4、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依赖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量的50%-60%。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协调,优先保障基础工业产品、重要生活物资、农资化肥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集中力量解决汽车等领域芯片短缺问题。2、落实已出台的提振大宗工业品消费促进政策,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3、重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瓶颈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那么落后呢?
中国的制造业并不算落后,相反,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大。只是在高科技制造业、精密仪器、精密机械、高级材料工业上比较薄弱。
以上高端制造业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原因
1
发展过于迅速,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起始于1992年,暂停于2008年,这短短16年的时间,中国建立了世界规模第一的制造业。而其他国家走完这些,用了至少30年。发展迅速是好事,缺点也有,即积累不足,上述的高端制造业,都需要初级制造业累积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2
教育水平差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收税并负责教育的政府能力并没有跟上来,导致中国新生代受到的教育水平虽然略高于他们的前代,却依然不足。而缺乏优质的人才,高端制造业自然难以发展。
3
工人水平差
因为户籍制度、城市管理政策等原因,中国充满活力的私营工厂无法聘用长期为他们工作的工人。私营企业提供给普通熟练工的工资,不足以让他们在房价高昂的城市购买高价商品房,而他们能够租得起的低价廉租房,因为有碍市容被纷纷拆除。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熟练的工人经常在结婚后回到农村务农------而这种结过婚的成年工人,因为家庭的负累,是最可靠、最稳定、最熟练、最低成本的工人。
但是在中国,各个城市使用包括关闭低价学校、提高房租等手段,迫使这些工人不能带着妻儿一起打工,让这些本来流动性最低、技能最熟练的工人和那些未婚青年一样,变成流动性极高的工人。
而当工人的社会流动性变得很高时,私营企业主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变得风险极大,因为高端制造业需要高投入培训工人。而这些高投入培训的工人如果流动性极大,则很快会导致企业崩溃。
国营企业拥有稳定的工人来源,但是效率极低的管理,让国营企业只愿意成为国外高端制造业的买办而非竞争对手。
4
政策限制
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国营高端制造业,尽管这些国营企业制造不出来真正高端的产品(或者就算制造出来也没有竞争力),但是为了保护这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
5
资本投入
高端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投入周期也远远高于轻工业。作为一个以剥夺私有财产起家组织统治的国家,没有几个有其他路可走的资本家,敢于将自己的钱投入到很容易被套住的高端制造业上-------哪怕该组织修改了宪法保护私有财产也没有用。因为中国人都知道,宪法没有红头文件管用。
PS:留守儿童问题,仅仅是讨论3中,一个非常不重要的枝节而已。从人性上来说,几个自杀的孩子很让人心痛,但是对于国家未来来说无关紧要。不过,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的起因,以及该起因造成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困境,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影响巨大。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是怎样寻找出路的?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希望推翻清政府,获得新生
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革命.
在国际形势的变动下,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发展如何?
到这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国内的政治局势越来越坏,国民党反动派磨刀霍霍,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蒋介石越来越倾向于用军事手段向中国共产党进攻。11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之跋扈嚣张,全无国家民族观念,只知乘机扩张势力,今后必益加甚。叛乱之期,当不在远。”实际上是,蒋介石使用军事手段向共产党进攻的日期“当不在远”了。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实际上确定了要以军事反共来代替政治溶共的方针,并制定《处理异党问题实施方案》。日益恶化的形势使毛泽东十分焦虑。1943 年8月18日, 在林南战役中向伪军发起冲锋的八路军。他清醒地看到:一场共产党人原来不希望看到的相当规模的武装冲突也许已难以避免。11月中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出席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及华北地区斗争情况的汇报。汇报中谈到在当时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大资产阶级发生了严重的动摇,但在重庆的中产阶级,包括一些国民党元老却反对内战,“他们表现很活跃,敢于讲话”。在华北坚持抗战的国民党将领也发出“再打内战就完了”的呼声。
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楼主你好,梧桐雨为你解答第一,湘赣边界地区距离起义的位置不远,走一会就到了第二,湘赣边界处于两个军阀势力的边界,易于乱中求生第三,国民党军阀的统治在山区较为薄弱第四,湘赣边界的井冈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山区,便于红军防守第五,可以与南昌起义后南下又北上的起义军相呼应如果对楼主有所帮助,请采纳+1已赞过
从国民革命失败教训中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
革命失败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两个,一个是未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犯下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另一个是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当反动派拿起武器屠杀革命群众的时候,无法反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实现,进行了大革命运动,当革命顺利前进的时候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革命最终失败。这个我们留下了两个血的教训: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发展自己的武装。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各阶段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有屈辱,有抗争;有泪水,有欢快;悲悲喜喜,交织一起,构成了充满色彩的中国历史。尤其在帝国主义无情压迫和瓜分下,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抵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在如今的对外交往中,我们又与外国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此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宏大量,不计历史得失,顾全大局的品质。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借鉴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因为未来虽然不是过去的重演但是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按照修昔底德的说法就是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了解历史的目的就在于预见未来。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探索过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鸦片战争后,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统治者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终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并于1853年,由洪秀全领导在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通过北伐、西征等系列战争,使其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型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在当时,要想发展国家工业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由洪仁轩主张的自下而上的政策,以商带农;一是由曾国藩主张自上而下的以政带农的政策。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其后期,太平天国统治阶级内部腐化,斗争激烈,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时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同时,太平天国不能正确对待儒学,冲击力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正确领导战争,其后期脱离农民群众;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但同时由不能正确对待外国人,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戊戌变法:
当时社会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为此,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分别采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方式宣传变法思想。此后,维新派与守旧派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进行了论战。政治方面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既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又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经济上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发展环境;军事方面要求采用西法编练陆海军,增强军事力量,以挽救危亡;文教方面,对西方技术文化传播有利,由此可以得出变法诏书在当时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诏书的内容与康梁的维新主张作比较,可以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虽然使社会一时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被形容为“举国鼓舞欢蹈”。但毕竟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维新派本身具有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更没有去发动群众,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终以失败告终。其意义在于,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最终破产,这样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开始进行民主革命,他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终于1911年10月10日晚,爆发武昌起义,清帝被迫退位,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并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1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但最终,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主要原因在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旧官僚勾结,绞杀这场革命;此外,资产阶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国共第一次合作: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终于在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早期主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同时讨论建党问题和组织工作。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工作和准备,最终得以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