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长征资料

时间:2024-06-22 04:01:02 编辑:莆仙君

红军长征的内容概括

《长征》王树增每章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第七章 血漫湘江-1934年11月 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第八章 恭贺新年-1935年1月 乌江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扩展资料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作者赋予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王树增在《长征》中,为我们大家描绘了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强暴、寻求民主自由、探索国富民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遇到最复杂的危险,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中国人立身安命的高耸的脊梁。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气魄,旨在圆百年国人摆脱苦难屈辱历史、振兴中华的强国梦,唱响了一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交响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红军长征是什么?

一、长征资料如下: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二、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扩展资料: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国内评价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