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圈的鄂西圈
整合资源包括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诸要素和政府行政资源;协同联动既包括省直相关部门如发改、交通、旅游、住房与建设、文化、林业、环保等部门,各地政府,有关单位如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等的协调、协约与协作,采取目标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共同行动,也包括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乃至省外相关省市和景区的良性竞争与多赢合作;绿色发展是指鄂西圈的增量发展直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跨越式发展是力求按照后现代理念,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的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和人民小康。鄂西圈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圈,而是一个特色经济发展和文明社会进步的综合圈,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试验区。
鄂西圈的近三年情况综述
(2011年8月8日)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多来,通过启动实施以交通圈、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为主体的十二大工程,通过十大旅游区的策划规划,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等,鄂西圈建设在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作用更加明显。1、圈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加快扩大。自实施鄂西圈战略,“十一五”后两年,圈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5.08%,高于前三年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圈域生产总值4980.44亿元,同比增长14.4%;2010年,圈域生产总值6154.63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8年高出1.1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圈域生产总值3453.06亿元,同比增长14.8%。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优化升级快。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8108.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22亿元,分别增长38.82%和42.34%。2011年上半年鄂西圈旅游人数为503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16.67亿元,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2011年“五一”假期,鄂西圈“一江两山”核心板块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2009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宜昌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8%,旅游总收入达1.75亿元,同比增长21.2%。2011年全省新增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宜昌市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州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加上原授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全部在鄂西圈内,至此圈内共有4个国家5A级景区,“一江两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恩施山水风情势头强劲。由我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省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屈原故里端午节暨海峡屈原文化论坛、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夷水丽川》、《盛世峡江》、《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鄂西圈文化与旅游加速融合,发展后势喜人。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达性进一步改善。鄂西圈已经形成12万多公里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含空中航线、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41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890.35亿吨公里和332.53亿人公里。此外,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建设。圈域内先后建成随岳北、沪蓉西、随岳南、武汉至荆门高速、荆岳桥、三峡翻坝高速、麻竹高速大随段等高速公路共计380.3公里。正在加快建设的高速公路里程达1434公里,包括恩施到来凤,恩施到黔江、宜昌到巴东、谷城至竹溪、十堰至陕西白河高速公路。圈域内港航建设也顺利推进,2010年就有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宜昌云池港区一期工程、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码头工程、宜昌石牌旅游码头工程等28个港航在建项目,清江画廊旅游码头、香溪河昭君码头、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当年已正式建成投入运营。同时,2010年2月启动恩施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宜昌三峡机场、襄阳机场等改扩建,神农架机场新建等工程,十堰市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将为打造鄂西圈立体交通、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4、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截止目前,生态景观工程一、二期累计完成投资46027万元,改造特色民居8300多户,造景植树1001.2万株,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近500块,开工建设28个旅游节点,其中已建成神农驿站、萧氏茗茶品游中心、观音堂旅游服务点等3个,野人谷等服务点有望2011年年底前高标准建成,打造宜昌山楂树及襄阳牡丹花两个特色文化景观带,特别是省交通厅投资7790万元的汉十、汉宜两条高速公路沿线道路边坡绿化、服务区和站所改造等项目,已完成投资2764万元,取得显著成效。宜昌市夷陵区还为村庄环境整治配置了环卫人员。景观工程建设为打造环“一江两山”风景廊道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新增荆襄、沪蓉西段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及亮点工程打造。恩施州、远安、长阳、竹山等地还整合政策性资金改造特色民居数千户。5、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省领导批示,省鄂西圈办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筹备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工作。为确保十大旅游区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将十大旅游区规划分作概念策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三个阶段进行分步推进。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完毕,总规及控规工作已全面启动。各中标单位争气互比,力争做出高水平、高质量、可实现、能落地的十个好规划,力争策划规划一批精品项目,在鄂西圈创品牌和声誉,为鄂西圈“十二五”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贡献聪明才智。6、鄂西圈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成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环境营造、服务到位、现场会示范推广等,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鄂西圈建设两年多来,催生了投资过亿元的特色旅游市场主体62家,正成为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生力军。一批通过品牌运作、资本运作,延伸产业链走特色旅游之路、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逐步成长壮大。如三特索道集团(投资坪坝营、柴埠溪等)、襄樊古城厚德文化中心、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三峡晓峰旅游发展集团、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葛洲坝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十堰世纪百强置业有限公司、荆门京山大洪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随州玉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神农架林区协力达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被授予“全省突出贡献旅游投资商”称号。如恩施州引进武汉鑫联顺投资公司投资36亿元开发民族风情与体育休闲项目,建始县引进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野三河景区等等。7、投融资平台作用初步显现。省政府投融资平台突出“一江两山”重点、配合“一主两副”战略,围绕十大旅游区,相继启动了恩施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与开发、神农架滑雪场二期改造、清江旅游资源整合、隆中景区提档升级、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整合、柴埠溪大峡谷、大洪山景区开发、九宫山景区资源整合与开发等29个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直接带动投资约100亿元。累计获得金融机构各类授信270亿元。此外,以恩施大峡谷、洪山宾馆(系鄂西圈投公司资产)为主体的子公司上市筹备取得实质性进展,参股的宜昌交运股份通过证券会IPO程序,即将在深交所上市。截止到2011年6月底,投资的主要景区游客增长均在30%以上,有的景区游客增长翻番。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87万元,实现利润3865万元。8、鄂西圈宣传推介有声有色。通过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组织编写《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开办《鄂西圈工作动态》,名画家鄂西行,最美鄂西圈摄影比赛等,不断宣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思路、目标、政策措施,其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览》正式出版并被选为全省党校系统培训教材,提升了鄂西圈重要景点、景区在广大干部和公众中的关注度及美誉度。《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荆楚网、百度百科、《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也大力支持开辟专栏、专访,对鄂西圈规划、政策、典型经验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鄂西圈建设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氛围与强劲的合力。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跨越发展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旅投”)自2009年成立三年来,积极谋划大项目、突破大融资、运作大资本、推进大党建,迅速发展成为市场导向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运转规范有序、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省级政府投融资平台。2011年,鄂旅投实现营业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利润4223万元,同比增长371%;上缴税金1489万元,同比增长120%。“十二五”期间,鄂旅投将抢抓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双五百、双上市”目标,全面助推鄂西圈跨越发展。 全面开展资本运营,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值。积极探索以公司总部为投资中心,直属单位与二级单位组合形成经营中心的运作模式,提升各经营中心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积极推进以恩施大峡谷公司为主体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工作进程,以洪山宾馆为主体的酒店板块借壳上市工作;推动相关项目以定向增发形式进入宜昌交运[10.08-0.20%股吧研报]和三特索道公司,提高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水平。围绕投资战略开展大手笔的并购,同时有序退出成熟项目、坚决退出与省委、省政府战略和产业关联度不大的项目,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和资产放大。 策划推进重大项目,倾情打造湖北旅游名片。围绕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打造大清江国际旅游品牌。深化与三峡集团、宜昌交运集团等的战略合作,推进三峡旅游资源整合上市。借鉴西安“曲江模式”,联动开发襄阳古城、古隆中等核心板块。重点建设荆州古城、洪湖生态新城、石首天鹅洲湿地等旅游项目。以“一江两山”和清江流域为重点,策划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节目。 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借力借势助推跨越发展。坚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举、银行融资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并举、总部融资和二级单位融资并举、整体打捆融资和单个项目融资并举,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力争2012年上半年发行8—10亿元企业债券,下半年发行中期票据。创立投资基金,与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发起设立湖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初步拟定总规模100亿元,首期募集资金30亿元。探索股权融资,稳步推进利用产权交易所、实施直接融资的试验,力争2013年取得实质性成果。 切实加强内部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企业法制工作、纪检监察工作,严格防范投资经营风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薪酬,探索股权、年金、补充医疗等激励方案;大力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加快推进项目公司经营班子市场化、职业化、本土化。构建大党建格局,把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扭在一起抓、组织体系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扭在一起抓、党建工作和群团工作扭在一起抓、服务中心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扭在一起抓,为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组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鄂西圈投资公司)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司成立以来,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为依据,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投资、融资、资本营运为基本业务,推动基础性、带动性、示范性、可经营性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鄂西地区加快发展。一、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实现由起步期向快速发展阶段的转变,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整合资源,由景点开发向景区开发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品牌;资本运作,培育优质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营运水平;拓展空间,积极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延伸,向“两圈互动”及更广空间推进。努力成为功能完备的投融资平台,为促进鄂西地区加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双五百亿、双上市”的目标,即,五年累计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五百亿(其中公司投资达到百亿),5年累计融资规模过五百亿;培育一家上市公司,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努力发展成为平台功能完备、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支撑鄂西圈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5年的发展,到2015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00亿元,主营业务实现利润2亿元,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旅游企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经过5年的奋斗,努力实现“7个十”发展目标:(一)建成十个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努力建成十个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即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武当山问道养生旅游目的地、大九湖高山湿地旅游目的地、恩施土苗风情旅游目的地、清江画廊旅游目的地、洪湖亲水旅游目的地、漳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古隆中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九宫山度假旅游目的地、九峰都市公园旅游目的地。(二)打造十个高等级景区。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多渠道支持景区开发提档升级,努力将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自然生态旅游区、屈原故里-高峡平湖旅游区、恩施大峡谷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柴埠溪大峡谷旅游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古隆中风景名胜区培育成国家5A级景区,将大洪山、腾龙洞、漳河等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 (三)策划十条精品旅游线路。重视旅游景区的整合营销策划工作,打造十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湖北旅游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鄂西旅游品牌。策划并着力打造三峡大坝(屈原祠、九畹溪)-长江三峡旅游、襄阳当阳三国文化旅游、武当山道家文化旅游、清江画廊巴土文化旅游、神农架探险旅游、大洪山佛教文化旅游、荆州荆门荆楚风情旅游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建设十个旅游风情小镇。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名镇建设,努力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建设十个特色鲜明、品质超群的旅游风情小镇,包括九宫山云中湖高山度假小镇、九宫山船埠小镇、柴埠溪松林坪小镇、恩施大峡谷沐抚小镇、九畹溪漂流小镇、洪湖岸边金湾小镇、荆门漳河滨水小镇、大洪山长岭小镇、房县温泉小镇、尧治河等。(五)建设十个旅游文化园区。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构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十个旅游文化园区,包括武当道教文化园区、大洪山佛教文化园区、武落钟离山巴土文化园区、东湖九歌楚文化园区、钟祥明皇陵文化园区、襄阳古隆中三国文化园区、屈家岭文化园区、炎帝神农文化园区、恩施土苗文化园区等。(六)培育十个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地产等板块培育十个行业龙头企业。(七)引进十个战略合作伙伴。深化战略合作,招大商、引大资,力争引进十个战略合作伙伴。 三、战略重点(一)打造核心景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十大核心景区建设。以高标准策划规划、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强化整体营销推介为重点,推动景区开发提档升级。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长江三峡旅游区、恩施土苗风情旅游区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以古隆中、清江画廊、九宫山、大洪山、洪湖景区为重点,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二)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国有体制、政府背景、省级平台的优势,继续大规模掌控景区、土地、股权、人才等优质资源,为公司发展和鄂西圈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实现由景点开发向景区开发的转变,跨区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大洪山区域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切入点,努力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三)优化产业发展。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进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质;积极介入经营性好、带动性强的项目,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探索“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以“整体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带动、综合环境改善、旅游地产开发”为基本模式,推进旅游项目开发。把握鄂西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城镇规划为依据,以旅游小镇为基本形式,以土地一级开发为抓手,探索“旅游项目带动、土地一级开发、旅游地产和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开发模式,推动鄂西地区城镇化进程,实现公司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以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宜昌平湖半岛、三峡游轮中心、九宫山、清江画廊、大峡谷、恩施旅游港等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力争取得实效。(四)实施战略重组。立足现有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所属单位的改革、改制和战略重组;从培育旅游产业综合优势的要求出发,着力打造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地产、旅游交通五大产业板块;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各产业板块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各自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产业板块的经营中心。 (五)推动资本营运。全面实现“培育一家上市公司、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目标,建立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道,构建鄂西圈投公司资本运作平台。依托优势企业,推动资源整合和资产流动重组,大力培育优质资产,并逐步将优质资产包装进入资本运作平台,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建立退出机制,努力在价值形态实现资本放大,使资本营运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六)大力招商引资。围绕核心业务和战略方向,提升战略合作层次,增强公司在旅游产业和投融资领域的综合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十二五”时期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龙头企业、战略资本和顶尖团队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引进十大战略合作伙伴的目标。(七)创新机制体制。着眼于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以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成本控制机制、有效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集团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集团化管理模式,建立基于治理与管理相统一的集团运作体系,在保证所属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协调,实现公司整体上的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三级、四块”的格局,以公司总部为核心,履行投资、融资、资本运作三大基本职能,是公司的投资中心;以酒店板块、景区板块、旅行社板块、旅游地产板块等业务板块构建3-5个经营中心;所属各类市场主体为成本中心。各片区事业协调部向事业部演进,逐步形成武汉事业部、鄂西南事业部、鄂西北事业部、省外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