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和吕蒙的关系是什么?
鲁肃和吕蒙没有关系。1、鲁肃:建安五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2、吕蒙:吕蒙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鲁肃投身孙权的故事:刘晔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当今天下豪杰蜂起,凭你的资质才干,尤其适宜于当今社会形势。你还是赶快回去接走老母亲,不可滞留东城。现今郑宝这个人,在巢湖拥有一万多兵众,占据富饶的地区,庐江郡许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况我们这些人。看他的趋势,还会广聚更多的人众,机不可失,你应该速去那儿。鲁肃同意了刘晔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晔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建安五年,孙策被杀,其弟孙权控制政权。周瑜反对鲁肃的北行计划。这时,在孙权的新政府中,周瑜掌管着军国大权。孙策死后,江东形势一度相当混乱,只是靠着周瑜等人的全力支撑才逐渐稳住局面。正在为孙权搜罗人材的周瑜,当然不能把鲁肃放走。周瑜引用东汉大将马援的“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话告诫鲁肃,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轻易投奔。他向鲁肃介绍说,孙权是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吸收容纳各方面的人材。追随孙权,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鲁肃并不愿意离开江东,听到周瑜的劝告,也就放弃了北行的念头。
鲁肃被后世称赞,而吕蒙被诟病的区别在哪里?
鲁肃之所以被后世称赞,主要是因为他的《榻上策》与《隆中对》很相似,后来成为了东吴的治国方针,在此对话中的同时,曹操正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胜败未分,而鲁肃却能在当时就看出北方的敌人将只会有曹操,之后依其计略,虽然在建安十三年,孙权第三次西伐黄祖时消灭了黄祖,只不过因为刘表去世后刘琮投降了曹操,这才没有让《榻上策》完全实现,但不管怎么说,鲁肃的大方向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吕蒙的策略则不同,吕蒙这一波操作下来,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曹操,要知道孙权要夺取天下,最大的敌人其实还是曹魏,然而吕蒙的战略不仅没有伤到曹魏分毫,反而还最大程度的帮助了他们。毕竟曹操在晚年时期经历了两次极为惨痛的军事失败,他此时面对的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因此他希望关羽能够立即撤军,并在缓了口气后清楚刘备在荆州的全部势力,最好还有孙刘联盟的破裂,以及两家的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