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肠道致病菌

时间:2024-06-21 02:38:45 编辑:莆仙君

大肠菌群的定义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大肠菌群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扩展资料: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危害: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的定义

大肠菌群的定义是需氧或者兼性厌氧、在一定温度下能分解乳糖,并同时产生酸和气体的革兰氏阴性菌。一般来说,大肠菌群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产气克雷伯氏菌、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等细菌。大肠菌群是与粪便污染所相关的细菌,并不是指单独的某一种细菌,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及动物的粪便中。大肠菌群在人及动物的粪便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而在这其中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于评价水源以及食品卫生情况。此类菌群常存在于受污染的水源及食物中,如果服用此类被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危害:当肠道毒素型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可引发大肠杆菌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或肠胃炎等消化道感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有些大肠杆菌可侵入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引起排尿疼痛、尿频、尿急、尿色深等症状。由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症状和其他肠道感染类似,但通常症状更加严重,如高烧、腹胀、腹痛等。当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数量过多时,膀胱内的细菌数量也会增加,进而引发膀胱炎等疾病,而患有慢性膀胱炎的人更易患上膀胱癌。另外,当大肠菌群数量过多时,也可能会引起肠胀气、腹胀、便秘等不适感。因此,保持大肠菌群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地说:大肠杆菌全称大肠埃希氏杆菌,主要寄居于大肠。大肠菌群是一群居于大肠的各种不同的细菌的总称,前者属于后者的一种。
两者区别:
①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方面的要求,提出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作为食品、水体等是否受过人畜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根据进一步的生化试验,可将这群细菌再分为大肠艾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②大肠杆菌(也称大肠埃希氏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
大肠杆菌指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乳糖发酵产酸产气、imvic试验(靛基质、mr、v-p、柠檬酸盐试验)为+
+
-
-或-
+
-
-的细菌。
与人类有关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五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是什么?

一、大肠杆菌是什么 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2、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 3、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国家规定,每毫升饮用水中的菌落总数小于100,每100毫升水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 4、 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泻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5、 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二、大肠杆菌主要特点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3、在培养基培养时无需添加生长因子。 向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 4、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它的基因组DNA为拟核中的一个环状分子,同时可以有多个环状质粒DNA。 5、大肠杆菌细胞的拟核有1个DNA分子。 长度约为4 700 000个碱基对,在DNA分子上分布着大约4 400个基因,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约为1 000个碱基对。 三、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 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 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紧密黏附素;P菌毛;侵袭质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3、外毒素大肠杆菌能产多种的外毒素, 包括:志贺毒素〡和〢;耐热肠毒素〡和〢;不耐热肠毒素〡和〢。此外,溶血素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4、肠毒素: 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 热和不耐热两种。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 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5、其他: 脂胞壁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简述志贺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志贺菌主要致病是由于侵袭力、内毒素以及外毒素。
侵袭力比较强,首先感染肠粘膜的M细胞,通过分泌系统向肠上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分泌4种蛋白质,导致细胞膜内陷,促进志贺菌的胞吞。志贺菌能溶解吞噬小泡,从而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又通过细胞内的肌动纤维的重排,推动细菌进入毗邻细胞,开始细胞的细胞的传播。这样,志贺菌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并通过诱导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得到存活。在这个过程中,引起包细胞介素1β的释放,吸引了多行核包细胞的感染组织,致使肠壁的完整组织破坏,使得志贺菌可以到达较深层的上皮细胞。坏死的黏膜,死亡的白细胞、死亡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形成了脓血粘液便。
内毒素使得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促进志贺菌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内毒素可以破坏肠黏膜,引起炎症、出血、溃疡;内毒素还能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最为明显,因而出现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症状。内毒素入血可以导致急性中毒性痢疾,因为内毒素可以使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水肿。
外毒素只有立即痢疾志贺菌产生,称为志贺毒素。外毒素主要使得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受阻...志贺菌主要致病是由于侵袭力、内毒素以及外毒素。
侵袭力比较强,首先感染肠粘膜的M细胞,通过分泌系统向肠上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分泌4种蛋白质,导致细胞膜内陷,促进志贺菌的胞吞。志贺菌能溶解吞噬小泡,从而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又通过细胞内的肌动纤维的重排,推动细菌进入毗邻细胞,开始细胞的细胞的传播。这样,志贺菌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并通过诱导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得到存活。在这个过程中,引起包细胞介素1β的释放,吸引了多行核包细胞的感染组织,致使肠壁的完整组织破坏,使得志贺菌可以到达较深层的上皮细胞。坏死的黏膜,死亡的白细胞、死亡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形成了脓血粘液便。
内毒素使得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促进志贺菌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内毒素可以破坏肠黏膜,引起炎症、出血、溃疡;内毒素还能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最为明显,因而出现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症状。内毒素入血可以导致急性中毒性痢疾,因为内毒素可以使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水肿。
外毒素只有立即痢疾志贺菌产生,称为志贺毒素。外毒素主要使得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受阻,导致上皮细胞的损伤,部分志贺毒素可以介导肾小球细胞的损伤,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志贺氏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扩展资料:注意事项:注意生活节律,进食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忌生冷、油腻。并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病。抗菌治疗:如获得阳性结果,应根据药敏选择适当抗生素,或采用过去未曾用过而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或交叉用药两个疗程。对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局部灌肠疗法,可用5%~10%大蒜溶液200ml加泼尼松20mg及0.25%普鲁卡因10ml,每晚1次,10~14天为一疗程。免疫治疗:痢疾疫苗疗法,最好采用自家菌苗,隔天皮下注射1次,10~14天1疗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志贺氏(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