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治安名字的由来
冯治安名字的由来抗日名将冯治安生于1896年12月16日,出生时名叫冯治台,字仰之,河北故城县东辛庄人。冯治台幼年家道中落,生活艰苦,直到10岁左右才上了私塾。冯治台幼年聪慧,平时寡言少语,在私塾读书时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由于家中经济拮据,冯治台仅上了四年私塾便回家务农,后来又到故城县县城的一家油盐店当学徒。初到这家油盐店时,他只负责给老板娘看孩子,做些家务杂活,后来才上柜台售货。当时,冯治台因营养不良,身材瘦小无力,有一次挑酱油上台阶,由于体力不支,将几只坛子碰破,遭到老板打骂,冯治台不堪凌辱,当即跑回了家。1912年,冯玉祥带人到河北省景县招兵,路过东辛庄村口时,见到冯治台和几个青年,便下马和他们交谈,号召他们参军。冯治台看到冯玉祥和士兵们个个“高大威猛、背刀挎枪”,便觉得当兵是个“威武神气的事儿”,于是马上前往报名,结果因身材瘦小未被录取。冯治台说“是冯玉祥让他来报名的”,募兵官听后,又看他也姓冯,就给他写了一个凭证,发给他两块银圆,让他去北京找冯玉祥的部队投军。不满16岁的冯治台怕家人不同意,便瞒着家人只身前往北京。步行数日,才找到冯玉祥部在北苑的营房,再次说“是冯玉祥让他来报名的”,结果投军成功,开始了军旅生涯。进入冯玉祥的部队后,冯治台因身体瘦弱,被分配到备补军前营当伙夫。但冯治台向往的是成为一名“高大威猛、背刀挎枪”的军人,因此在军事训练中非常刻苦,更在做饭之余,一有时间就拿烧火棍当刀枪进行练习。连长见他如此勤奋,颇为满意,一个月后便破格将他补为列兵。冯治台当上列兵,被分配到棚长(班长)宋哲元麾下。一天,营长冯玉祥前来,亲自指导出操,在点名时,念到“冯治台”三个字时说:你的名字不好,因为“治台”与被推翻的封建王朝官位“制台大人”有同称之嫌,又说:“我给你改一改,《诗经》中有句话,叫‘玉治而祥安’,我叫冯玉祥,你就叫冯治安吧。”冯治台听后大喜,从此改名为治安。有了这段改名经历,冯治安也出了名——部队官兵常称冯玉祥为“大冯”,也就顺口称冯治安为“小冯”,外面的人听后不明所以,后来以讹传讹,竟以此“推论”出“冯治安是冯玉祥的兄弟”。
冯治安的人物轶事
冯治安的妻子解梅为故城县东三务村人,其父为义和团大师兄,被本村王姓洋教徒引官兵杀害。解家结上冯治安这门亲后,总想报仇,但冯极力劝阻,至终不允许对王家有报复行动。故城县郑家口镇的一些巨商常勾结税局,偷逃税款。新县长边树栋力图整治。富商们便买通一盗窃惯犯让其说冯治安妻弟为“窝主”。边县长传冯妻弟到堂。对证后并无此事,放其回家。富商们立刻把此事大事渲染报于冯治安,以为冯会勃然大怒,不料冯竟说:“既然证明我内弟是无辜的,况已然释放,也就算了。”富商们决计破釜沉舟,便又唆使盗窃惯犯改说冯舅父是“窝主”。边县长只得又传冯舅父。对证后无此事,放其回家。富商们连夜报于冯治安。冯命人将此事写成公函,送到天津河北省政府于学忠处。经调查知道官绅斗法,自己受了劣绅利用,立即复电于学忠,表明对边官的同情,不再追究。1936年冯治安兼河北省主席后,曾到边树栋新任职的井陉县视察,冯详察了他的政绩,认为廉政有为,立即升任他到某一等大县去任职。七七事变后,冯部在临清休整。原37师营长俞琢如在青县战斗中率先擅自撤出阵地,冯治安下令将俞枪决。行刑队执行时不知是失误还是故意,俞琢如竟中弹未死,后来改投其他部队。冯治安1940年驻河南潢川时,俞写信给冯,为自己万般辩解。当年负责行刑的军官以为必遭追查,但冯治安未予置理。冯就杀过这么一个军官,结果还没杀死! 冯治安这种“宽仁”的个性,常常因脱离“大礼”而办成糊涂事。冀察政权建立后,臭名昭著的石友三通过日方“推荐”也来投靠。宋哲元 张自忠拒绝接纳。石友三便找到冯治安帮其说好话,最后石友三被宋委任为保安司令。东陵盗宝的孙殿英也找冯治安要求允许他建一支非正规抗日队伍,枪支弹药请冯解决。冯治安果然应允。卢沟桥战起,由张庆余率领的起义伪军,成功地在通县打响后拉出北平,经过西郊时,竟被孙殿英的“抗日”队伍给缴了械。孙殿英终于沦为民族败类。
七七事变中主要英雄人物及事迹
卢沟桥事变英雄人物主要有吉星文、宋哲元、李鸿斌、佟麟阁等。
在卢沟桥事变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都是为后人所敬仰的,其中佟麟阁和赵登禹可以说是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佟麟阁是参战方第二十九军的副军长,但是依然是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我国的祖国统一和安全,因而在与日本的激烈较量之中牺牲了自己。
赵登禹是我国第一三二师师长,可以说与佟麟阁一般,都是在卢沟桥事变中牺牲了自己。
宋哲元是第二十九军的军长,可以说在整个卢沟桥事变中是我国革命军的中心指挥精神,如果没有宋哲元,或许卢沟桥事变会是另一个模样。
吉星文和李鸿斌则是一个相对比较幸运的战争幸存者,在卢沟桥事变中依旧是能够舍身取义的人。
七七事变中主要英雄人物及事迹
卢沟桥事变英雄人物主要有吉星文、宋哲元、李鸿斌、佟麟阁等。
在卢沟桥事变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都是为后人所敬仰的,其中佟麟阁和赵登禹可以说是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佟麟阁是参战方第二十九军的副军长,但是依然是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我国的祖国统一和安全,因而在与日本的激烈较量之中牺牲了自己。
赵登禹是我国第一三二师师长,可以说与佟麟阁一般,都是在卢沟桥事变中牺牲了自己。
宋哲元是第二十九军的军长,可以说在整个卢沟桥事变中是我国革命军的中心指挥精神,如果没有宋哲元,或许卢沟桥事变会是另一个模样。
吉星文和李鸿斌则是一个相对比较幸运的战争幸存者,在卢沟桥事变中依旧是能够舍身取义的人。
为什么抗日名将名单中没有冯治安?
因为他1948年11月8日,在淮海战役中,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发动起义。冯治安拒绝起义,孤家寡人去向蒋介石请罪,第三绥靖区撤消。1949年,冯治安去台定居台北,任“中枢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12月16日(59岁诞辰),突发脑溢血逝世。逝世后被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作为卢沟桥事变中的关键人物,在很长时间里,冯治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因为台湾国民党方面对于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导致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一开始就失了先机,对冯治安纷纷责难;而大陆这边,对冯治安没参加起义,也是评价甚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在提到七七事变中,都“忽略”了冯的表现。冯治安为人老实,作战勇猛,被冯玉祥所赏识,被誉为是“五虎上将”之一。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大败,他麾下的将领都纷纷投向了蒋,但是冯治安还是忠心于自己的故主,蒋对他抛出了旗帜他都没有接受。海峡两岸都认为是因为冯治安的优柔寡断才造成了大祸,所以都否定他。在蒋介石的集团认为,作为一个大将军,就应该血战沙场,胜要胜得光荣,而输也要输的光明磊落。可是张治安呢,却没有开过一枪,结果还被共产党拉走了那么大一批人马,因此导致了淮海大战失利。而且,蒋介石还曾经警告过冯治安,说何基沣有很严重的共产党的嫌疑,要他立即查办,不过冯治安不但没有查办,而是进行了力保还对他重用。也有人认为说冯治安完全可以也有条件进行起义。但是在最后关头,冯治安优柔寡断,拒绝了共产党的邀请,错失了良机。所以冯治安起义并没有发生,冯治安自己也没有想过要进行起义。后来冯治安又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将他作为反共营垒中的其中一员而进行认定。正因为两岸都开始否定他,所以在台湾拍摄过的“卢沟桥事变”电影中,对他的可谓是只字未提。然而,历史还算是公正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产党对于历史中有过的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相应的历史人物也给予了评价。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等大了认可,历史地位也得到了肯定。扩展资料:对起义比预定时间推迟的真正原因,何基沣将军在其回忆录《运河前线起义》一文中则说:1938年春,何基沣在养伤期间,曾化装潜赴延安参观了两个多月,多次蒙毛泽东主席接见并赐教。何基沣回部队后,曾向当时的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作了汇报。当时冯治安(冯玉祥旧部,西北军将领)在蒋介石嫡系部队打压下,对蒋介石颇为不满且有亲共倾向,他对何基沣延安之行表示认可。1948年11月8日上午,火线起义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这时,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在何基沣邀请下,准备到前线视察。何基沣认为,如果冯治安能在他劝说下参加起义,政治和军事影响将会更大。出于这种考虑,何基沣将起义时间推迟了大半天。然而,出于种种考虑,冯治安竟食言未来。何基沣一直等到当天下午4时许,接冯治安的汽车还没回来,何基沣几次打电话询问,才从张幼青(冯治安的政务处长)那里知道,冯治安已去徐州向“徐州剿总”刘峙总司令“负荆请罪”去了。当然,冯治安也把张克侠、何基沣有“异动”的情报带到了徐州。何基沣见争取冯治安无望,这才急忙发动了起义,但已比预定时间延迟了大半天。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从天而降的喜事也是导致起义比预定时间推迟的另一重要原因。何基沣在回忆文章中还说,他当时在指挥部边焦急地等冯治安的消息,边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义,这时,他的亲随小吴突然急匆匆地跑进室内对他附耳低声说:“刘教育长(刘自珍,此人曾任过“国军干训班”教育长,深得蒋介石信任)来了。”何基沣以为来者不善,忙向小吴递了个眼色,将刘自珍迎进门。在刘自珍与何基沣互相寒暄、虚与委蛇时,小吴站在他俩背后,躲在暗处,已将手枪保险打开。何基沣知刘自珍是快枪手兼神枪手,不敢轻敌,也将右手插入裤袋把小手枪握好,准备随时自卫开火。谁知,刘自珍此番前来并不是“来者不善”,而是他看清形势,为手下2000多官兵找出路来了。他风闻何基沣已做好火线起义的准备,特赶来“入伙”,但又怕风闻不确而被何基沣扣押,故而先只身前来探底。由于双方互有戒心,弯弯绕的话讲了许多,大费周章地才互相摸清对方的底牌。参加火线起义的部队在“计划外”突然多出2000多人枪,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也因此而推迟了起义时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冯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