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李牧是谁

时间:2024-06-20 21:15:01 编辑:莆仙君

李牧败匈奴

  在赵国,李牧其实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出名的将军,和廉颇一样,他们都是从最底层的士兵做起的,凭借着无数的军功,才一步步成为将军。早期的李牧只是赵国北边边境的一个小将,担负着守卫赵国的疆土的重任。

  那时候的赵国还是赵惠文王统治时期,赵惠文王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在位期间文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胜,武有廉颇和赵奢,使得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秦国虽然不敢赵国,但是精悍的匈奴军队却一次次的侵犯赵国边境。李牧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子,投身军营后就一直驻守在代地的雁门郡。

  雁门郡是赵国北边的边境,和匈奴相接,雁门郡的.赵国百姓常常受到匈奴军队的袭击。不管是雁门郡的士兵还是百姓都视匈奴人为恶魔,因为他们每次交战,赵国人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匈奴人擅长马背上作战,下马是民,上马就是兵,其行军灵活,作战更是勇猛。赵国人虽然强壮,但是都不敌匈奴军队,往往是依靠人数众多侥幸胜利,否则就是大败。多年来,匈奴和雁门郡的关系都十分紧张,战事说爆发就爆发,不带一点征兆的。

  最初的李牧只是驻守边疆的一个小小士兵,在多次和匈奴的作战中,李牧表现突出,立下了很多战功,渐渐的就升级了,最后还成为了统治管辖雁门郡的最大的将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实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学习胡人的服饰

  李牧是如何打败匈奴的?

  和骑射本领,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赵国骑兵队伍,战斗力非常高。经过多年的发展,赵国强大起来,成为了替代齐国的第二个强国,能够和秦国平起平坐。雁门郡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关键它属于赵国的边境,有很重要的意义。朝廷很重视雁门郡,也知道匈奴经常攻打雁门郡,为了防备匈奴,朝廷分配了很多军备物资给雁门郡。

  李牧在雁门郡是最大的官,拥有的权力也很大,他甚至可以按照雁门郡的实际需要设置官员,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雁门郡征收的税款。由于雁门郡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物资充备的雁门郡的军队的待遇也不是一般的好。李牧每天都要让人杀几头壮牛,将这些牛煮熟,分给雁门郡的将士们食用。将士们吃得好,睡得好,训练强度和往常一样。骑马、射箭、侦查敌情等等,一天都没有落下。但是有一件事令将士们感到奇怪,那就是他们的将军李牧每天好酒好肉的招待他们,却从来不要求他们和匈奴打仗。他们是驻守雁门郡的将士,一个个都是血性男儿,匈奴经常骚扰赵国百姓,他们身为赵人,自然是想要和匈奴一战,为同胞们报仇的。可是天天窝在雁门郡内算怎么回事啊,郁闷死了!可是李牧不管这么多,他甚至还下令说,如果匈奴来犯,赵国士兵见到了就立马撤退回城,谁要是敢去攻打匈奴的,按照军法处置,斩首示众。因此,每次匈奴军队来了,大家就鸣锣收兵,久而久之,所有人都认为李牧是个胆小鬼。但是,李牧在任的这些年,雁门郡的损失确实小了很多,可以说没什么损失。可是,事情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他同样认为李牧是个懦夫,还撤了李牧的职,派其他人代替李牧出兵。可是赵军对上匈奴,就只有挨打的份,损失了很多兵不说,百姓们也受了很多苦。受到教训的赵王这才想起李牧来,他几次三番求助李牧,最后答应李牧,他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他再也不多嘴了。

  来到雁门郡的李牧还是和往常一样,见到匈奴就跑。匈奴认为李牧胆小,更加得意忘形,赵军们却期待与之一战,斗志高昂。李牧见时机成熟,就挑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和战马,还训练了冲锋兵五万、射手十万人。匈奴攻打赵军,李牧假装害怕,直接丢了五千人左右给匈奴,让匈奴更加相信赵军害怕。轻敌的匈奴大军遇到了李牧从左右两翼包抄的军队,匈奴十万人几乎全军覆灭。匈奴经此一战,十多年都不敢攻打赵国。

  除了在对战匈奴方面立下功劳,李牧对抗秦军王翦的时候,还大败王翦,令秦国始终无法攻破赵国。

李牧的历史故事

李牧的历史故事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一生忙于对付西边的秦军,又要对付北方的匈奴,在国都和驻地之间奔走,他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只是他如此忠心爱国,一腔热血本应该洒在疆场,却终结在自己国家,留下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千古遗憾。李牧是四大名将里,综合评价很高的一位。李牧出生不详,嬴姓,李氏,名牧,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经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李牧本来只是戍守边防的一个普通的将领,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均打败了匈奴因而受到了赵王的赏识。李牧的一生对赵国主要有两个贡献,第一个是抵御北方的匈奴,另一个是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国要是没有李牧,可能早就被匈奴或是秦国给灭掉了。李牧是起于行伍的职业军人,他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将。李牧为人正直,一生为国为军为民,李牧攻必取,守必固,物阜民安,可见其治军能力。而且,他本人一直都避免和权贵有所接触,真正做到铮铮铁骨,一身的正气。他的前半生主要花在了怎样抵御匈奴的问题上,最开始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将领,在军队里的名气不是特别大。自从他被赵悼襄王派去守边,他的名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可笑的是,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而是他本人因为”胆小“而闻名。其实,李牧在边防担任戍边将领,政绩不错,他任职的期间边防基本都没有问题,损失很小。但是又为何被人称为胆小鬼?因为,他下令不管是百姓还是士兵,一律不准捕杀匈奴,每次遇到匈奴百姓和士兵就玩命地往城里跑,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李牧怯战,因而被人称为胆小鬼。其实,李牧的做法恰好保存了赵军的实力,而李牧深知,匈奴的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牲畜和人口,只要不让匈奴得逞,他们长途奔波而来,也不能将赵军怎样,加之匈奴本就不擅长攻坚。因此,以退为进,是对付匈奴最好的办法。从对付匈奴的策略看,我们知道李牧是个很有军事头脑的人,他极其富有远见。然而就因为避战被赵王撤回都城,一年不到边防驻地竟被匈奴掠夺殆尽,边关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因此,李牧再次出山,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最开始匈奴都笑话他,之后他们便笑不出来了。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时机已到,他便打算给匈奴重重一击。李牧将大量的牛羊和士兵放出城外,当做诱饵,诱惑匈奴,一向谨慎的匈奴也只派出了小部队进行来打探下情况,结果与这一批士兵一交战,发现赵军轻易就被打败,匈奴就掉以轻心,放心出动全部力量掠夺。结果,没想到李牧的军队隐藏了实力,把匈奴痛快教训了一顿,此战后匈奴十几年不敢再侵犯赵国。这里又足以见证李牧的远见卓识李牧不愧是名将。悼襄王九年,此时的赵国又迎来了另一个强敌——秦国。秦国在当时已经侵犯到了赵国的武遂,并杀掉了很多士兵和将领,国家危难之际。赵王只有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以大将军身份出征,成功打败了秦军,而李牧因为此次功绩突出被封为武安君。过了几年,秦军再次进犯赵国,也被李牧击退,同时,还在南面抗拒韩两国魏,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李牧可算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诚然他没有最终消灭匈奴,但是他对抗匈奴的战略、战术确实十分漂亮。他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大家,没有什么理论可言,出身行伍的李牧,打战就是他的全部,而保护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是他最大的职责于是他最大的光荣。

唐代的李牧是谁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不是唐代的。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扩展资料:生平1、李牧早年事迹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崛起,时常劫掠赵国边境地区。李牧奉赵王的命令,长期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备匈奴的袭扰。李牧在当地享有军政特权,可以截留驻防城市的租税作为军费。2、李牧优待兵士,下令每天宰牛犒赏士兵,教授他们骑马射箭,还命令士兵悉心看守烽火台,屡次派出间谍侦察敌情。匈奴每次派军队袭扰时,李牧下令坚壁清野,收拢军队退入营垒固守,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3、几次三番,匈奴的袭扰都无功而返。由于李牧数年不出战,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李牧胆小怕事。4、赵王屡次责备李牧怯战,李牧充耳不闻,依然如故。赵王发怒,另派将领接替李牧。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作战策略,匈奴来袭时主动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强迫李牧前去赴任,李牧要求赵王不得干涉他的军事策略,赵王应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