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字说官德
众所周知,我们的文字是象形字演变发展而来,我们创造文字的老祖宗在发明“官”这个字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竖两个口,这就成了“官”字。中国人的官,自古以来都是和德连在一起的,无论是用作警醒的为官先做人,还是选拔任用人才时的以德为先、任人唯贤,都对官员的道德提出了很高要求。
官字上面为什么要有一个宝盖头呢,是官员给自己遮太阳的伞吗?不是,下面还有口呢,所以他遮的是人,是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意思。因此,守护是官员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中国古代称皇帝为“天子”,西方讲“君权神授”,其实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希望借助冥冥之中神秘力量的赋予,来证明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上帝也好,天神也好,对子民总是仁慈的,都要用自己强大的力量保护万众。所以,儒家对帝王提出的要求是“敬德保民”,天子如此,百官亦当如此。最近火爆一时的达康书记虽然性格执拗,但他的形象还是很可爱,关键之处就在于他确确实实在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守护一方民众太平。虐民以自肥,既是对民众的不敬,也是自掘坟墓。古往今来,忘记了守护之责而导致民怨沸腾的例子不胜枚举,水涌舟覆的沉重教训更是引人深思。
官字下面还有一竖两个口。两个“口”说明不是守护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竖则很有意思,它把两个“口”前端取平了,老祖宗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当官还得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接受的教育都是去恶向善的,所以在本心中就有趋向公平公正的倾向。每个人都想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时候,社会就需要一个准则,大家共同遵守,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这种利益。这就是规矩,只有保证了社会的各个成员都有均等的机会,才能维持稳定。而官员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在这其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证这种规矩的公平执行。一碗水端平了,众人自然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古人口中这就是“青天”;如若端不平,守护的不再是大众,维护的自然是个别人的利益,这就是“保护伞”。
官德有哪些作用?
从地位和作用来看,官德既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又对社会道德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反映和体现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伦理思想深厚而广博,其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最为深入和长远。从春秋时期直至近代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民间礼俗的历史;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在国家控制力量中长期居于基础性地位。
为什么官要有“官德”
在古代,选拔官员要讲“官德”、“官威”、“官容”,三者毕备,下属服气,易于管理。其中“官德”又位居首位,是最重要的。一个官员想在朝中飞黄腾达,就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被大家称道。这一原则古今通用,而且永不会过时。
公元前27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惟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绝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竞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举动确实能赢得人心。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一直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笼络人心,他把战败部队的投降将领封为列侯。但是这些投降将领并不安心,老担心刘秀总有一天会收拾他们。刘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让他们各回原来的军营统帅部队,然后自己骑着马,只带几个随从,到各军营去检阅。
投降的将领见刘秀这么信任他们,都很感动,在一起议论说:“萧王这是把一颗真心放到别人的肚子里,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们能不为他拼死效力吗?”从此都一心向着刘秀了。
刘秀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在下属中树立了“官德”,从而深受下属拥戴。这是他成就人生大业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现代社会,讲究人权,讲究法治,领导的天赋权威已经被大大减弱,要想获得下属拥戴,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稳,勤修自己的“官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团队的中心,并率领团队创造非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