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史籍记载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籍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越剧。由徐进等根据传统戏和民间传说改编。写祝英台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与书生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悲剧。英台与山伯同窗三载,情谊深厚,而山伯一直不知英台为女子。后英台奉父命返家,事前留下玉坠托师母做媒。下山途中,又借九妹自许山伯。山伯从师母处得知英台一片深情,前往祝府求婚,而祝父贪财恋势,已强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在与英台书楼相叙后气绝身亡。英台抗婚不从,出嫁途中经山伯墓前,哭开坟墓,纵身跃入坟穴。后二人化作蝴蝶,双双飞去。人物形象故事中的梁山伯是一个善良、忠厚又有些迂阔的青年书生。祝英台则为封建时代勇敢、刚烈、大胆、深情的青年女性。在人们心目中,梁山伯的形象正是忠实诚笃的青年的象征,而祝英台则象征着热情大胆对爱情执着追求的青年女性。故事结尾处梁、祝二人化为翩翩起舞、互相追逐的蝴蝶,象征着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父母包办婚姻的强烈控诉,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里人?
浙江人祝英台,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祝家庄)人,祖籍山西太原,东晋时期女性历史人物。祝英台自幼随习诗文,美丽聪颖,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钱唐(今杭州)访师求学,遭到祝员外拒绝。祝英台求学心切,便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鄮县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次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父思女,催归甚急,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被迫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是浙江宁波的县官,东晋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人物。梁山伯知祝英台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祝英台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传统剧目。梁祝的故事是我国流行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早在40年代初,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就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把这一故事搬上舞台,取名《梁祝哀史》。建国后,又在此基础上整理、改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描写上虞女子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于会稽书生梁山伯三载同窗,情投意合。后英台父命催归,乃于行前暗将实情告知师母,愿以身相许山伯。英台归家后,其父强将她许与马太守之子。待山伯来访,事已无可挽回,二人在楼台诀别。山伯回家后悲痛而死。英台在其父逼迫下素服上轿完婚,至山伯坟前,英台伏墓痛哭,墓突裂开,英台奋身跃入,二人化作双蝶,迎风飞舞。表演特色“山伯临终”的一段唱,在唱腔设计上颇具特色,是越剧小生流派之一“范派”的一曲成功之作。她以越剧老调为基础,吸收了京剧曲调中“二黄”及“反黄”转调的手法,创造了“弦下调”,唱起来深沉凝重。从“待儿看来”到“儿死后要与她同坟台”前后30多句唱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梁山伯忠厚笃诚、温文尔雅的品格。听起来如泣如诉,九转回肠,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