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边界纠纷是什么?
印度与中国边界纠纷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截至22年6月16日,中国军方证实双方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印度军方表示,该冲突造成2名印度军人死亡。6月1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221年2月19日据央视军事报道:22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中国与印度边界问题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由于锡金段不存在争议,故不含锡金段) 。西段长600公里,中段长450公里,东段长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是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而专门成立的高级别会谈机制,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举行过十七轮。正是在这一会谈机制的作用下,中印双方于2005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2018年11月,应中印边界问题中方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于来华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扩展资料: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著名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印边界问题
我国家于印度签约边境条约了没
没有 1890年,中国和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了中国西藏地方和锡金之间的边界。根据该条约规定,洞朗地区位于边界线中国一侧,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长期以来,中国边防部队和牧民一直在该地区开展巡逻和放牧活动。洞朗地区与锡金之间的边界是中印边界锡金段的一部分。印度独立后,两国政府均继承了1890年条约以及据此确定的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界,这反映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件、印度驻华使馆给中国外交部的照会、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印方提交的文件中。长期以来,中印两国按1890年条约确定的边界线实施管辖,对于边界线的具体走向没有异议。边界一经条约确定,即受国际法特别保护,不得侵犯。
中印领土谈判
中印有领土谈判,具体怎么谈不是太清楚,也不可能大面积报道。但基本可以推测是根据当年中印战争前,周恩来访问印度时候的政策来谈的。大方向来说,中国保留阿克赛钦,印度保留大部分藏南,但达旺这个地区中国会坚持的。当年从这个政策来说,中国其实还是非常务实的一个政策的,但是居然印度这样都不接受,导致了中印战争。
然而,时代不断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虽说一个稳定的边境线的对国家安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和过去不同的是,印度洋的海上运输线对我国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一地缘上印度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近期我国前往索马里打击海盗,拉拢斯里兰卡,都是希望能渗透进这一地区,保护我国的海上生命线。以目前我国的陆空军实力,保持印度北方的现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印度,镇吓住藏南,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印度机种精力瞄准印度洋。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拖下去,对我们不一定没有好处。
都是原创的,希望加个分,谢谢。
中国和印度问题
中印应以更高视野结束不信任10天前,印度高级官员首次对本国部分媒体有关“中国支持印度反政府武装”的不实报道做出了公开澄清。刮了大半年的“中印摩擦风”能否就此在这个南亚大国渐渐淡去,现在还不好说。种种现象表明,消除误解并非易事。“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印度人民必将看穿媒体所制造出来的误解和误判。”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斯里马蒂·查克拉巴蒂教授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坦率地阐述了印度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和对发展中印关系的期待。印度百姓不会老被媒体欺骗环球时报:最近很多所谓的“中印摩擦”事件都是印度媒体爆出来的,而且大多没有明确的官方来源。您认为这些报道是真实的吗?您觉得两国间真的会有大冲突发生吗?查克拉巴蒂:据我了解,最近印度媒体关于“中国入侵”等新闻报道是不真实的。在中印边境地区生活的一些居民可能会将“情报”错误地传达给印度媒体。只要两国边界没有完全清楚地划分,这样的谣言就会不时出现。我本人不认为两国之间会有发生任何军事冲突的可能。环球时报:有中国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政府和媒体在演双簧,也有分析认为,印度政府有国内民族主义的压力,您认为哪一种分析更有道理一些?查克拉巴蒂:我并不认为印度政府有任何所谓的国内压力。媒体总是喜欢将问题敏感化,总是喜欢无中生有。不过,最近一些刺激中印关系发展的消息的确增加了人们的担忧,他们选择相信媒体所传播的所有这些报道,其中包括在印度“入常”、核供应及亚行贷款等问题上中国给予了反对态度。我也从报纸上读到有关印度政府要对一些炒作边界问题的国内媒体进行调查的新闻,但我并不清楚该调查进展如何。我认为,这样的事情总是会花上一段长时间的。环球时报: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印度学者,您认为,两国民间的这种敌意该如何消除?中国国内其实是有反思的,不愿看到与邻国出现这种民间的不信任。据您所知,印度国内有没有这样的反思?查克拉巴蒂:互不信任和敌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消除。为此,我提出过如何消除现存的不信任感的一些建议,比方说,可以通过民间社团的倡议,在中印两国主要城市中建立起中印友谊协会。我没有意识到最近印度国内是否有反思,但除了少数人,大多数印度人还是非常渴望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众所周知,在最近令人担心的两国关系中,大多是媒体炒出来的。在印度,如何严格要求媒体,这是很难让我做出建议的问题。不过,过一段时间后,印度人民必将看穿媒体所制造出来的误解和误判。人们不可能长期被欺骗。环球时报:除了边界问题,印中在经济方面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印度对中国产品的戒心很重,对中国公司进入印度的限制很严。中印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印度对中国的担心和防范似乎远多过中国对印度的担心和防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查克拉巴蒂:目前我们看到,中印双边贸易还是更多有利于中方的。不过,我相信两国的贸易关系不会受到最近媒体炒作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有许多印度商人发展得很好,就是得益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有一些贸易或许还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方面明确指出来。按我掌握的数据,中印双边贸易1995年仅有2亿美元,不过现在,双边贸易已经猛增至500多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企业来到印度。在这些商业往来中,中国商人需要会说中文的印度人作为其帮手。现在学习中文的印度人开始增多。1995年,来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申请学习中文的仅有28人,但从2002年开始,申请的人数每年都超过300人。环球时报:有些中国公司和中国游客抱怨,想去印度投资、旅游很不方便,手续非常繁琐,中国记者想去印度采访更是难上加难。这肯定不利于印中民间交流。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查克拉巴蒂:在今天的印度,所谓的“1962年心态”还是非常普遍的。印度对于中国基本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印度内政部出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法规,这些法规实际上对印度是不利的。我认为,中印两国民间交流必须加强,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更多加强互信。众所周知,中印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包括农业问题、城乡差距、环境恶化等。假如两国能够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互信就将慢慢建立起来。另外,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二战后法国与德国都能成为朋友,那印度与中国就更可能。两国领导人应有更高的视野,来永远结束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