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王猛论

时间:2024-06-09 05:18:45 编辑:莆仙君

大家认为王猛和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优秀

王猛虽然也很有才干,成绩斐然,但我认为还是不如诸葛亮的。 第一,诸葛亮能成名,我觉得关键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精神,掌权十几年,不存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诸葛亮可以说是以一个之力,支撑弱小蜀国,未出山已是三分天下,出山后,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其死后,蜀国便日落西山,每况愈下。王猛则是锦上添花,加入前秦时,前秦已经是强国了,能人众多。一个是创业,一个是守业。 王猛简介 前秦 王猛(325~375) 王猛,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王猛英俊魁伟,雄姿英发,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气度弘远,对琐细之事略不关心,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因而时常遭到浅薄浮华子弟的轻视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从不计较。隐居华阴山。 公元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击败了前秦苻健以后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父老争相携酒犒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也身穿麻布短衣,前往大营求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王猛一面扪捉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桓温暗暗称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无人前来效劳,这是为甚么?」王猛答道:「阁下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都摸不透阁下的心思,所以无人前来。」一句话触到了桓温的心病,一时竟无言以对。沉默了好久,桓温才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不久,桓温决定退兵。临行前,他向王猛赠送了华贵的车马,又授予高官,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被王猛拒绝了。 前秦将军苻坚有大志,久闻王猛的名声,立即派吕婆楼前去恳请王猛出山。双方一见如故,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把他比作诸葛亮。东晋升平元年(357),苻坚自立为大秦天王,王猛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他刚调任京兆尹,听说苻健的妻弟强德酗酒行凶,劫人财产,抢男霸女,为百姓大患,王猛毫不畏惧,立即将他捕杀,陈尸于巿。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严厉查处害民乱政的官吏,一个多月里就收治了二十多个横行不法的权贵。于是,百官震肃,奸猾屏气,令行禁止。苻坚感慨地叹道:「直到今天,朕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时年三十六的王猛在一年之中竟然接连五次升官,从尚书左丞到吏部尚书,再升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一时权倾内外。 王猛不仅在政务上显示出杰出的才能,而且在统兵征战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从东晋太和元年(366)起,他率军攻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歧、出征前凉的张天锡等,都取得了胜利,又平定了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碍。太和四年(369)九月,王猛又率军救援前燕,与前燕军一起大败北伐的东晋军队。数月后,他又统兵攻伐前燕,为荡平前燕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燕灭亡后,苻坚为奖赏王猛,任命他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兵镇守邺城,并听任他在六州范围内便宜行事,郡守、县令也由他自行选任,只须在事后向吏部通报即可。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六月,苻坚让苻融接替镇守邺城,而把王猛调回京师,委任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授王猛以一切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王猛也不负重托,主持朝政,刚明清肃,善恶分明,才尽其用,官称其职,劝课农桑,训练军队,井井有条,气象一新,前秦逐渐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 东晋宁康三年(375)六月,王猛积劳成疾。苻坚心急如焚,亲自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王猛的病情略有好转,苻坚又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的囚犯。 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坚亲临探视,并询问后事。王猛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之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西羌等归降贵族终怀贰心,是我们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王猛说完了这番肺腑之言,便溘然而逝。苻坚三次临棺祭奠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苍天是不想让朕统一天下,为甚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朕的景略?」王猛死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规格,隆重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他为武侯。 后符坚不听王猛之言,攻东晋,淝水一战被谢安打败,有淝水之败。

南北朝时期的王猛为什么有人拿他和诸葛亮比,他到底都做过哪些事?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山东寿光东南)人。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王猛出身贫寒,却胸怀大才,年轻时并不为人所知。他渴望遇到一位明主,辅助他建功立业,但却一直未能如愿。东晋桓温北伐至长安时,王猛曾主动前去拜访。桓温认为江东无人能与他相比,想要重用他。但考虑再三后,王猛还是拒绝了桓温。五胡乱华时期,氐族将领苻洪在后赵暴君石虎去世后投降东晋,在后赵内讧时意图夺下关中,但遭人毒死。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与东晋断绝。之后东晋屡次派褚裒、殷浩、桓温等率军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之后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胜过石虎。后赵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计除掉苻生。苻坚广纳贤才,以图大举。当他向尚书吕婆楼请教除去苻生之计时,吕力荐王猛。苻坚即派吕恳请王猛出山。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公元357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公元359年(甘露元年),王猛刚由咸阳内史调任侍中、中书令(皆为宰相之职)、兼京兆尹(京都长官),便听说贵族大臣强德酗酒行凶,抢男霸女,但谁也不敢“太岁头上动土”因为他是皇太后的弟弟。王猛立即收捕强德,等不及奏报,便将他处死。待到苻坚因太后之故派人持赦书飞马赶到时,强德早已“陈尸于市”了!紧接着,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彻查害民乱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气,无所顾忌,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铲除干净。“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苻坚感叹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王猛治国的第二项重要措施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前秦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聘任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子孙入学。苻坚每月亲临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并与博士等教官讲论学问,以督察学校教育,扩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其三,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氐族又是少数民族中较小的一个。王猛作为汉人而能尽忠于前秦政权,与苻坚名为君臣,形同兄弟,为氐汉两族的团结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前秦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于是,匈奴、鲜卑、乌桓、羌、羯诸族纷纷归服,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其四,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为解决关中少雨易旱问题,前秦政府征调豪富僮仆三万人开泾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以灌溉梯田及盐碱地,“百姓赖其利”。于是,荒芜多年的田地重长五谷,空废多年的仓库又满帛粟,前秦立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了。王猛的事业局限在北方胡人统治区域内,直到他死前,他从没有劝说和帮助苻坚去攻打南方汉人统治的东晋王朝。王猛病重时,苻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偏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同上)王猛一生虽求得富贵功名,但是他没有以晋为敌,只是帮助氐人攻灭了鲜卑人的政权。他临终对苻坚的遗嘱,有两点:一是不以晋为图,二是徐除鲜卑、羌虏内敌。

《魏书》原文及翻译

《魏书》原文及翻译回答如下: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祖征慕容宝,次于常山,玄伯弃郡,东走海滨。太祖素闻其名,遣骑追求。执送于军门,引见与语,悦之。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玄伯为之逾甚。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荀容。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崩,大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诏遣使者巡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按之,又诏坐朝堂,决刑狱。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太宗乃引玄伯问日:“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肤欲大以纾之,卿以为何如?”玄伯日:“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夫敖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自秦汉以来,莫不相踵。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宜都公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族,一夜数返。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译文:崔玄伯,是清河东武城人。年轻时有杰出的才能,被称为冀州神童。授任阳平公侍郎,处理各种事情有条理,处置没有拖延的.苻坚听说后感到惊奇,征召为太子舍人。崔玄伯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不赴任,降为著作佐郎。太祖征讨慕容宝,停驻在常山,玄伯放弃郡城,向东逃到海边。太祖一向听说他的声名,派遣骑兵追赶寻求。捉住后送到军营门前,太祖召见和他谈话,非常喜爱他。太祖前往邺城,等到太祖回京城,停驻在恒岭。太祖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问新归附的人,恰巧遇上玄伯扶老母登山岭,太祖嘉许他,于是诏令所有不能自己进见的迁徙民众,赐给车辆耕牛。玄伯升吏部尚书,而他居处节俭,不经营产业,家徒四壁;出门没有车辆,早晨下午步行上朝;母亲七十岁,供养没有两份菜肴。太祖曾派人秘密观察,听说后更加器重他,厚重地加以馈赠赏赐。当时也有人讥讽他过度俭约,而玄伯做得更厉害。太祖时常召他进宫向他询问古今旧事,帝王制度,治理社会的规则。玄伯陈述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以及明君贤臣,历代兴衰的原因。不曾直言违背旨意,也不曾阿谀苟且屈从。到了太祖晚年,大臣多有冒犯威严被斥责,唯独玄伯不遭谴责,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太祖逝世,太宗没有即位,清河王元绍听说人心不稳,拿出大量钱财布帛赏赐朝廷官员,唯独玄伯不接受。太宗即位,因不接受元绍的.钱财布帛,特地赏赐帛二百匹。下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命令玄伯巡视,又诏令玄伯坐在朝堂,决断刑罚。太宗认为郡国豪强,成为民众的大祸害,就优厚地下诏征召他们。民众多留恋本土,而官员逼迫遣送这时轻浮的年轻人,因而互相煽动,在各地聚集。西河、建兴的盗贼一起闹事,郡守县令讨伐他们,不能禁止。太宗于是召见玄伯询问说:“现在犯罪的人已经很多,不可能全部杀死,我想大赦来赦免他们,你认为怎么样?”玄伯说:“君王治理天下,以安定民众为根本,哪能顾及小的是非曲直呢?赦免虽然不是正道,而可以变通施行,从秦汉以来,无不相继。如果赦免而仍不改正的,再诛杀也不算晚。”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泰常三年夏天,玄伯病重,太宗派遣侍中宜都公穆观到他那里接受遗言,又派遣侍奉的臣属询问病情,一夜几次往返。等到玄伯去世,太宗下诏悲痛惋惜,追赠司空,谥号为文贞公。

《魏书》原文及翻译

《魏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祖征慕容宝,次于常山,玄伯弃郡,东走海滨。太祖素闻其名,遣骑追求。执送于军门,引见与语,悦之。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玄伯为之逾甚。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荀容。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崩,大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诏遣使者巡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按之,又诏坐朝堂,决刑狱。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太宗乃引玄伯问日:“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肤欲大以纾之,卿以为何如?”玄伯日:“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夫敖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自秦汉以来,莫不相踵。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宜都公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族,一夜数返。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译文:崔玄伯,是清河东武城人。年轻时有杰出的才能,被称为冀州神童。授任阳平公侍郎,处理各种事情有条理,处置没有拖延的.苻坚听说后感到惊奇,征召为太子舍人。崔玄伯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不赴任,降为著作佐郎。太祖征讨慕容宝,停驻在常山,玄伯放弃郡城,向东逃到海边。太祖一向听说他的声名,派遣骑兵追赶寻求。捉住后送到军营门前,太祖召见和他谈话,非常喜爱他。太祖前往邺城,等到太祖回京城,停驻在恒岭。太祖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问新归附的人,恰巧遇上玄伯扶老母登山岭,太祖嘉许他,于是诏令所有不能自己进见的迁徙民众,赐给车辆耕牛。玄伯升吏部尚书,而他居处节俭,不经营产业,家徒四壁;出门没有车辆,早晨下午步行上朝;母亲七十岁,供养没有两份菜肴。太祖曾派人秘密观察,听说后更加器重他,厚重地加以馈赠赏赐。当时也有人讥讽他过度俭约,而玄伯做得更厉害。太祖时常召他进宫向他询问古今旧事,帝王制度,治理社会的规则。玄伯陈述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以及明君贤臣,历代兴衰的原因。不曾直言违背旨意,也不曾阿谀苟且屈从。到了太祖晚年,大臣多有冒犯威严被斥责,唯独玄伯不遭谴责,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太祖逝世,太宗没有即位,清河王元绍听说人心不稳,拿出大量钱财布帛赏赐朝廷官员,唯独玄伯不接受。太宗即位,因不接受元绍的.钱财布帛,特地赏赐帛二百匹。下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命令玄伯巡视,又诏令玄伯坐在朝堂,决断刑罚。太宗认为郡国豪强,成为民众的大祸害,就优厚地下诏征召他们。民众多留恋本土,而官员逼迫遣送这时轻浮的年轻人,因而互相煽动,在各地聚集。西河、建兴的盗贼一起闹事,郡守县令讨伐他们,不能禁止。太宗于是召见玄伯询问说:“现在犯罪的人已经很多,不可能全部杀死,我想大赦来赦免他们,你认为怎么样?”玄伯说:“君王治理天下,以安定民众为根本,哪能顾及小的是非曲直呢?赦免虽然不是正道,而可以变通施行,从秦汉以来,无不相继。如果赦免而仍不改正的,再诛杀也不算晚。”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泰常三年夏天,玄伯病重,太宗派遣侍中宜都公穆观到他那里接受遗言,又派遣侍奉的臣属询问病情,一夜几次往返。等到玄伯去世,太宗下诏悲痛惋惜,追赠司空,谥号为文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