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时间:2024-06-07 18:44:11 编辑:莆仙君

《沉默的大多数》

很早就听过《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在很多推荐阅读的书单里都见过它的影子,我以为它是一本小说,类似《白鹿原》或者《平凡的世界》,因为都是差不多时代的书,可是拿到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杂文。


杂文,怎么说呢,其实在我的理解范畴内就是什么文体都不是。凡是归到杂文类的文章都是作者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没有,没有范畴没有规则,所以曾经我尝试在一些地方发表文章需要分类的时候我统统把它们归为杂文。几乎我所有的文字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换句话说就是‘文字里的胡说八道’,所以很多时候回过头看那些文字的时候我自己都会觉得挺陌生的。

而这一切都得感谢我的作文启蒙老师,每次语文试卷后的作文老师都霸气的说“那个题目只是参考,你们的作文题目不限,随便你们自由发挥,写的好的还有一块钱奖励。”那个时候一块钱对于一帮每个星期只有五块钱生活费的小屁孩可是个大数目,所以大家都很听她的话,文章也是奇形怪状什么类型都有。

应该说这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尝试把厚厚的一本书拆成一个章节来读,我的快速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这样很别扭,而我之所以觉得做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今天看到一个朋友的读书笔记(其实是完全陌生的人,但是如果两个人有共通的地方,或者有让我佩服的地方我就喜欢说他们是我的朋友,是我高攀也好,反正我高兴,反正他们不知道!)。

我大概看了他十几条的读书笔记,都是关于红楼梦的,一本厚厚的红楼梦被他拆成了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然后每个章节配上自己的读后感,有时候配的是因为书他联想到的生活情景和感悟。看了他的读书笔记才发现,原来红楼梦还可以这样读,原来红楼梦还可以带来这么多有趣的事,真想在读一遍红楼梦啊。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我也可以和他一样呢,通过我的理解让更多人喜欢上一本书,或者尝试去读一读某本书,如果真的可以这样就太让人开心了,因为这样的话说明我和一些人的灵魂有了交集,思维有了碰撞的火花。

言归正传说回这本书吧。今天特意控制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只看了这本书的序言和第一篇《沉默的大多数》。说实话根本没怎么看懂,也没发现这本书的乐趣,反到觉得有些不知所云,无聊透顶,但是为了能写出一些关于它的理解,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再去阅读一遍。可是很可惜,依然没怎么看懂,庆幸的是在我开始怀疑自己太笨的时候我看到了前言里李银河对王小波文章的描写,他是这样写的:

“ 王小波的杂文随笔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独特的思路,一是它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思路属于自由人文主义,在经历过思想浩劫的国度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结晶;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

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拨云见月的感觉。是啊,他里面关于他对前苏联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回忆录的描述就很诙谐啊,让我不管读第几遍都觉得很有趣。还有关于小时候把钢联想到屎和自己啃铅笔本子的描述都是十分形象和有趣的啊,甚至让我想到小学时候看同学啃笔啃指甲的情景。

你们看,我就是这么笨,需要别人的点拨才能入门,才能懂得如何读懂这本书。当然以上几个只是我列举的其中一些小例子,我也稍稍卖个关子,不透漏太多信息,希望更多的人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如果也有人和我刚开始一样觉得这本书无趣冗长的话就抓住两点:一、他的思想是自由,所以贯穿文章的是主旨就是思想自由。二,他的文字犀利幽默,所以很多描写都是非常有特色有趣味的。然后多读两边,当你的思维和作者的思想开始交汇是你就会像我一样发现这本书的非但不难理解而且很有乐趣。

虽然我现在只读了他厚厚那本书里短短的一篇《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就已经发现有很多那样的犀利幽默的描写,可想而知这本厚厚的杂文随笔得多有趣味了,这样想来我倒是真真的喜欢上这本书并想一次看个够了。不过我是不会做这样愚蠢的事情的,因为一旦我这样做那个我以前的阅读模式根本没有差,也就达不到我说的想要尝试改变阅读模式的目的,而且一旦急于看完这本书那我肯定又会错过其中很多有趣的地方了,而这就是我说愚蠢的原因。

我想这就是快读阅读和仔细阅读的区别吧,快速阅读让我很快的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但大部分都是残缺的片段,缺乏自己的思考,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阅读的快感。而仔细阅读就像一个挖宝寻宝的过程,充满惊喜的发现,同时我收获很多文字以外的知识。感谢那个让我尝试把文章拆开来读的朋友,谢谢!

《沉默的大多数》书摘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经典,看完过后,开启了很多看事情的新角度。每一篇文章的观点都有理有据,所谓人文、理性地看待问题,大抵如此。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亩产三十万斤粮、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而是一切话语圈子。

——《沉默的大多数【四】》




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沉默的大多数【五】》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皇帝做习题》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关于崇高》




老三届的遭遇是特别,但我看他们也是些寻常人。对黑人、少数民族、女人,都该做如是观。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从最深的意义上说,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毕竟属同一物种。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只适于对爱人讲。

——《我看老三届》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艺术,何况它根本就没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写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决不从爱祖国谈起。

——《关于格调》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个人尊严》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是让人敬重。

共鸣。我个人认为,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性可以带来种种美好的感受,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源。而同性恋是同性恋者在这方面所有的一切。就我所知,医学没有办法把同性恋者改造成异性恋者——我猜这是因为性倾向和人的整个意识混为一体——所谓矫治,无非是剥夺他的性能力。假如此说属实,矫治就没什么道理。有的人渴慕异性,有些人渴慕同性,但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是一样的,歧视和嘲笑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迫害同性恋者最力者,或则不明事理,或则十分偏执——我指的是中世纪的某些天主教士和纳粹分子——中国历史上没有迫害同性恋的例子,这可能说明我们的祖先既明事理,又不十分偏执,这种好传统应该发扬光大。我认为社会应该给同性恋者一种保障,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举例来说,假如有一对同性恋者要结婚,我就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

——《与同性恋有关的伦理问题》




一个坏蛋清楚的头脑中,真理的成分要比善良的糊涂人多一些。

——《掩卷之后》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工作与人生》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有哪些?

如下:1、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2、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3、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4、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5、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6、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是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还有哪些句子呢?下面由我带来的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欢迎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精选   1)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2)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3)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4)我宁可做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5)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6)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   7)不管是信神,还是自珍自重,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信念才成。   8)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   9)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10)在我们这里,人对人的态度,有时太过粗暴、太不讲道理。按现代的标准来看,这种态度过于原始——这可能是传统社会的痕迹。假如真是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期望将来情况会好些。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句子大全   1) 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2)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3)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得。   4) 我开始的太晚了,很可能什么做不成,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5)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尚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6)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这点不是我发现的,是萧伯纳告诉我的。   7) 据我考察,人们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致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么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8) 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早已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9) 讨论伦理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   10) 做过了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醒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简言之,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   11) 我也可以写装傻的文章,不知是可以,我是写过的“”里谁没有写过批判稿呢?但装傻是要不得的,装了开头就不好收拾,只好装到底,最后弄假成真。   12) 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13)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14)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15)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16) 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17) 我所说的一切全都过去了。似乎没有必要保持沉默了   18)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19)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20)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21) 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22) 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太多。   23)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24)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25) 在思想真空里煎熬。   26)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27) 照我看,不管干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   28) 人家有几样好东西,活的好一点,心情也好一点,这就是轻狂。非得把这些好东西毁了,让人家沉痛,这就是不轻狂。   29)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30)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31)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32)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33)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34) 我所说的一切全都过去了。似乎没有必要保持沉默了   35)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36)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37)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38)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39) 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40) 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太多。

王小波的作品《沉默的大多数》,应该怎么评价呢?

谢邀:《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编写的杂文集。该书收录了王小波大部分关于对中国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的认识,并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有着深刻的理性认知,而理性的思考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王小波曾有过一段袒露心声的自述,通过这段自述,我们也能看到王小波我对这本书的初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内容简介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如在《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等篇章中,王小波的笔触涉及了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等问题。如在《肚子里的战争》、《苏东坡与东坡肉》等章节中,王小波将视角触及到日常生活中,并从中提炼出出的各种真知灼见;在《生命科学与骗术》、《科学与邪道》等篇章中,王小波探讨了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在《盛装舞步》、《男人眼中的女性美》等章节中,王小波探讨了女权主义。如在《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的艺术》、《从谈小说艺术》、《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盖茨的紧身衣》、《关于文体》、《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文明与反讽》等篇章中,王小波论及了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尤其在《海明威的》、《萧伯纳的》等章节中,王小波还涉及到了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以及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在最后的章节中,王小波从衣食住行等入手,论及了在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王小波的杂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而《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他的经典杂文之一,该书以王小波特有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王小波也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也体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道德追求,贯穿全书的则是王小波对理性、自由、宽容的认知。一、首先说一下,王小波对“理性”的认知为什么王小波推崇理性?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王宁晓波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所谓不理智的时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时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这种无理可讲会造成全民知识水平的倒退。不理智是人活着的悲哀,会造成民族的灾难,社会的退步,因而王小波推崇理性。王小波对于科学理性的提倡,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在提倡科学理性者不多的人文知识界,这种努力有独特的价值。二、其次说一下王小波对“自由”的认知王小波对自由的认识是: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人家得会儿消停。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表达了对这只猪的怀念,因为这只猪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在这篇文章中,王小波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特立独行不仅是个性趣味和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自由思想的象征。王小波对人的尊重和容忍,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情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是生命体,有着同自己一样的自由,包括选择生活方式和判断是非的权利,因而他坚决捍卫个人的思想自由,排斥自由、粗暴蛮横等“思想监狱”行为下产生的愚昧和盲从。对个人自由,而不是对群体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价值观的自由度取向。王小波为什么要追求价值,追求自由呢?因为自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其次,它是达成其他有价值事物的手段。在中国,个人主义太少,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这是王小波崇尚自由的原因。三、最后,说一下王小波对“宽容”的认知王小波对别人由于智力或家庭的差异导致的不平等,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的。如在《思维的乐趣》中,王小波提到,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而低智的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宽容的原则是建议人们最少地干预个人或群体的信仰、观点或者对另一个人的行为。从本质上看,王小波对“宽容”的认知是建立在他对思想多元化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这必然导致他对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承认。王小波的多元化道德实现,无疑对形成良性的道德生活有重要意义。王小波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亲身体验里,得出了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态度的结论。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要求被过度强调,个性化的要求受到严重压抑的道德现象。小结: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这本书客观中肯的一个评价。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总得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

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来个样子来,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世界不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假设别的东西不能保持人的乐观情绪,幽默感总能。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

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我宁可做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