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涟漪效应

时间:2024-06-07 11:21:00 编辑:莆仙君

涟漪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涟漪效应”。


简单的讲,所谓“涟漪效应”就是朝水中投掷石块,涟漪影响范围会随着远离中心而不断扩大。

“涟漪效应”,描述的是一个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对善意行为的报道,这是一个榜样般力量的存在,无形中提醒着人们。

当一个人遇到自然灾难,被困于山上或孤岛;遭遇车祸,被压在车底下,众人齐心合力把车抬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人们施以援手,拯救生命。

对一个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大的善意,最美的修行。

多种媒体的报道,广泛的宣传,会使这个善的涟漪不断地向外扩大,波及到很远的地方,直达人心。

涟漪效应

扔一颗石子到水里,水面荡起一圈圈美丽的波纹,自石子触水的位置为中心,一层又一层。

中国人讲究的关系网,就像水中波纹一样,费孝通在自己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这么形容关系。

位于中心点上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中国人想事情,围绕的都是自己,考虑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自己。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涟漪圈,关系亲疏不同,圈子远近不同,大小也不同。用这个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每个人都是引发涟漪效应的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涟漪,有自己远近不同的圈子。远近不同,也就意味着亲疏关系不同。我们有时候讲,“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涟漪效应是对中国人关系一个很好的概括。


西方没有关系文化么?倒也不是,但主流文化还是考核实绩的,用人上的区别尤为明显。

中国流行的一句话特别说明问题,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就是这个道理。这可不是如今的特色,而是历来已久的基因文化。

清华宁向东教授,说这种关系是破不了的局。

涟漪效应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名男子因郁郁不得志,前去求教大师。大师带他来到湖边,捡起一块石子投入湖中。大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他回答:“涟漪。”大师又问:“涟漪从哪儿来?”他回答:“来自刚刚投下的石子。”大师说:“那你试试去阻止这些涟漪。”男子试着伸手去阻止,结果手一入水又产生了更多的涟漪,他顿时不知所措?

大师笑道:“生活就像这片湖,你走的每一步或许刚开始并不起眼,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以后的路。”

这个故事令我深深地回味:我喜欢读书,但是如今的读书和学生时代不一样了,学生时代,喜欢的文字读过两边基本上就记住了,现今读书,刚刚读过的东西,重复描述给朋友忽然间就想不起来了,刚刚读过的东西眨眼间就忘了,于是就有一种说法:读完就忘了,还不是和没读过一样吗,读书没用。读书难道真的没用吗?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当我们聊天或者和别人叙述一件事情时,某个词语会突然从口中说出,用在此地此时正合适。而这个词语就是我们某天阅读时学习的词语。

记得在我的阅读中也遇到过批评读书没用的反驳文章,它用到的一个例子:我们每天一日三餐,吃食物,食物被消化和排泄,那和我们今天的读书不是一样的吗?难道我们能停吃一日三餐吗?

这些故事不就是涟漪效应吗?用好涟漪效应,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日子更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