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西晋地图

时间:2024-06-06 15:26:41 编辑:莆仙君

西晋的疆域范围有多大?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公元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魏和蜀被西晋取代。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西晋太康二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晋的疆域

西晋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司马炎称帝后,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省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 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 在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如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以后,司马氏果然轻易地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在统治阶级中造成很大影响。 公元264年(魏延熙元年),司马昭任相国执掌朝政时,尚书仆射裴秀便奏行五等爵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及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男共八阶,封授勋旧,司马氏党羽自骑督六百余人皆封。其中司马懿弟、魏太傅司马孚食邑万户,地位等同于魏宗室诸王,其余县公食邑1800户,封地75里;大国侯食邑1600户,封地70里;次国侯邑1400户,地方65里,以下爵位每降一阶,食邑户数减200户,封地减去5里,至男爵食邑400户,封地10里。裴秀本人即封为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属次国侯。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鉴于当时人议论以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弱小,使司马氏才得以顺利取代曹魏,晋武帝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泰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公元277年(咸宁三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晋武帝曾就这一制度询问中书监荀勖的意见,荀勖认为:诸王当时大多担任各地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西晋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县,充实封国,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声载道;王国置军,也会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晋武帝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作了一些调整,使之与分封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详见下述。 晋武帝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公元289年(太康十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 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均凭其国兵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争逐。 地方上的都督制的定型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为了加强中央特别是司马皇室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将曹魏时已采用的都督制进一步制度化。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已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都督若加使持节可以不经禀报朝廷而杀地方二千石以下官员;若为持节则平时可杀无官之人,战时权限同使持节者;假节者可以在战时杀犯军令者。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专掌民政。 咸宁三年,晋武帝改定分封制度,遣宗室诸三各归封国。为了解决诸王已为都督,若遣之国,则阙方任等问题,按中书监荀勖的意见,使军国各随方面为都督,实行转封,即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前者如同年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督邺城守事,勃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后者如东莞王司马乂当时任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遂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因当时任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遂徙封为扶风王。诸王封国在其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如赵王司马伦坐镇邺城达14年之久。这种诸王封国与其都督区相合的制度在西晋末因政治渐乱,不再严格执行,但都督制本身却并未废除,东晋南北朝各代均加沿用,在东晋成为士族专兵,凌驾皇权的重要手段,南朝各代又借宗室诸王以都督身份出镇地方,来加强皇权,而这种制度在南朝也与西晋末八王之乱一样,成为皇室内部冲突的祸因。 晋惠帝末期,由于战乱,州刺史加军号者也得以领兵,置长史、司马等属官,以掾、属分曹主事,西晋末至东晋初,军府掾、属逐渐改称为参军事。 历东晋南北朝,州刺史及一些郡太守例带将军号,设置军府属官,刺史无军号则被习称为单车刺史,于是州既有掌民政,由州刺史从该州人士选任的别驾、治中等僚属,又有由中央尚书吏部任命的长史、司马、参军事等属官,形成州刺史下军事、民政分属不同机构的双轨制。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 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陈群的意见,郡置中正,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的中正逐渐影响到吏部的用人权。司马懿执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到西晋时,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取得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由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魏晋禅代之际荣宠不绝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西晋初年刘毅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著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初年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如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第二首中感叹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晋武帝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不仅允许官员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亦如之,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等级 受封人物以及爵位 郡公 贾充:鲁公 陈骞:高平公 王浑:京陵公 县公 何曾:朗陵公 王祥:睢陵公 郑冲:寿光公 刘禅:安乐公 郡侯 荀勖:济北侯 苟晞:东平侯 县侯 羊祜:巨平侯 杜预:当阳侯 王戎:安丰侯 杨骏:临晋侯 卫瓘:菑阳侯 胡奋:夏阳侯 马隆:奉高侯

三国地图在中国地图的位置

您好,如图三国时期重要城市在现在的准确位置(例如:建业位于现在的南京、会稽位于现在的绍兴、蓟位于现在的北京)三国时期各州对应现在的粗略边界线(例如:通过此图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荆州主要由现在的湖南和湖北省组成,益州主要由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组成)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的版图还不包括内蒙古、青海、辽宁、黑龙江等省份。“上庸(今竹山县)”:表示“上庸”地处现在的“竹山县”。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江州”,后面就没有括号的补充,这是因为“江州”现在所对应的“重庆”在地图上本来就有了。按照这个思路,观看上图,易知“永安”现在的名字叫“奉节”。

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和现在的地图的对比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和现在的地图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领土范围:三国时期的地图主要包括魏、蜀、吴三个政权的领土范围。其中,魏国的领土包括现在的辽宁南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地区;蜀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吴国的领土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与现在的地图相比,三国时期的领土范围相对较小,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交通条件限制了领土扩张。2. 地形地貌:三国时期的地图地形地貌与现在的地图相比,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当时的长江河道相对较窄,江面较浅,江岸较为陡峭,与现在的长江河道相比有所区别。此外,三国时期的地图上还存在着一些湖泊和沼泽,这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存在或者发生了变化。3. 城市位置:三国时期的地图上标出了许多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位置与现在的城市位置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当时的洛阳、长安、成都、建业等城市的位置与现在基本相同,但有些城市的位置可能有所调整。4. 行政区域:三国时期的地图行政区域相对简单,与现在的行政区划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当时的蜀国划分为益州、汉中、巴东等地区,而现在的四川划分为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等不同的地级市。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城市位置和行政区域等方面。虽然地图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古代的地图有多重要?以古代的技术水平,他们是如何绘制准确的地图的呢?

如今出门时,应对人生地不熟或是路面,大家能够拿到手机上,用各种各样地图手机软件精准定位,许多车也是内置电子器件导航栏,殊不知古时候并没有这种物品,大家绝大多数借助的仅有地图,那麼以古时候的技术实力,她们到底是怎样制作精确的地图的呢?今日趣历史我就带大伙儿了解一下。如今地图自身的使用价值并不高,在网上随意可以下载到各地的不同种类的地图,殊不知古时候,地图本身是十分关键,并且是很有价值的。当时荆轲刺秦王的情况下,便是把短刀藏在地图中。而并不能躲过去战士的查验,当然也是由于在那时候,一个国家的地图拥有独特的实际意义,那便是他意味着着一个国家的大概操纵范畴,及其范畴内的一些兵家必争之地的信息内容,这种毫无疑问是对战事十分有益的。地图的必要性大家都应当清晰了,那麼以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准,古人是怎样制作地图的呢?有关这一点世界各地有着不一样的方式 ,可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方法制作地图,如何全是离不了精确测量的。最初的精确测量当然是依靠人力的,流传华夏祖先之一的炎帝黄帝就以前为了更好地丈量土地而步行了几十万里。到炎帝阶段,为了更好地治理,必须对一些地貌开展掌握,因而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也曾派人带上准,绳和规定去精确测量,并制作简洁的地图。但是这个方式 不但费人费劲,并且高效率太低,终究人的脚劲太低了。因而汉代的情况下,大家用马车来替代人力。自然,这类马车是特别制作的,马车分成双层,由于内部轴榫传动系统这些,马车每走一里路,顶层就会敲鼓一次,每走十里就会铃响一次。这时有一个人承担记述频次就能开展远距离的精确测量了,这看是“记里鼓车”。这类测量法被沿用了好长时间,尽管一直在持续改进,但整体上并没什么大转变 ,直至西晋时,发生了一位名叫裴秀的角色。裴秀不但明确提出了“制图六体”法,并亲自完成了《禹贡地域图》,算得上中国早的地图集了。而“制图六体”则分别是分率,准望,道里区,胜负,方邪,迂直。这种实际上便是比例尺精度,方位,间距,绝对高度,倾斜度,多少和间距的计算,这种在现在的地图也经常出现的标明,可以说是贴近当代的地图了,也因而他被称作“中国科学研究制图学鼻祖”。殊不知伴随着清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中国的技术实力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掉,传统式地图的布置也并没有考虑到地球圆球的难题,直至西方国家的一些技术性穿进中国,这种难题才拥有更改,即便 那样是不能遮盖古人在这些方面的各种各样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