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吗?
难忘那时看露天电影 文/远方的游子 乡村的夜晚是寂静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地洗脚上床睡觉了。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把村庄,田野都笼罩的黑乎乎的,淡淡的星光之下,可见一条条如蛇一样弯曲的白色小路在山野里蜿蜒着,这时候,如果从小路上走过来三五个举着手电筒,有的手里牵着蹦蹦跳跳的大一点的孩子,有的肩上扛着小一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急匆匆地赶路的人,那一定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相对贫乏的,能够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对大人小孩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放,小孩子会兴奋地连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就搬条板凳往电影场里去霸位置,大人们也早早放下农活,吃过饭,,带上小一点的娃,拿上手电筒,从各个乡间小路像赶集一样向着电影场涌去。 那时候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这些革命战争片,虽然翻来覆去放的都是这些老电影,但是大家依然喜欢看,乐此不疲。看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时候,我们十分敬佩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叔叔们,他们在铁道上抗击日寇的身影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帅,那么神气,那么伟大,那一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我们同学之间争相传唱着,看《小兵张嘎》的时候,我们都很佩服张嘎子小小年纪都那么大胆,敢和日本鬼子作斗争,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等长大了,也和张嘎子一样去参加革命队伍,打列强,保家卫国。 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接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思想教育,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知道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崇拜不已。 我特别着迷于看露天电影,但是那时的露天电影是公社放映队轮流到各个大队放映的,我家就住在大队部后面一里路远的地方。如果哪一天有露天电影放,晚上放学回来路过大队部的时候,总能看见大队部后面的小山包上,用竹竿高高地挂起了四四方方的白色银幕,在微风中晃来晃去,心中就十分欢喜,慌慌地小跑着回到家,把拴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儿,牛儿早早地牵回家,把院子里乱跑的鸡儿,鹅儿早早地赶进圈,把挂在院子里绳上的衣服收进屋里,然后跑到厨屋把稀饭煮上,单等着母亲放工回来早早吃过晚饭好去看电影。 夏天的晚上天黑的比较晚,趁着天还没有全黑,随便扒拉了两口稀饭,便背上长条凳,带上两个妹妹,急慌慌地往大队部赶,从屋后的竹林出来,穿过一片坟堆,经过天塘埂这一段路平时是少人走的,比较孤僻,为了看电影,我们都忘记了害怕。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神情是专注的,整个情绪都被电影精彩剧 情感 染着,看到革命胜利会欢呼,看到英雄牺牲会流泪,看到坏人会切齿痛恨,有小伙伴还会激动地向银幕扔石头,嚷嚷着:打死坏人。等待换片的时候是急煞人的,又不敢去厕所小便,生怕错过了下面的故事情节。电影散场了,还沉浸在电影情节里,茫然地跟着散场的人流往外走,走到夜色笼罩下的天塘埂上,看到四周空寂一片,耳畔只有咕哇咕哇的蛙声,和前面一堆黑森森的坟堆,突然就感到了害怕,脚步再也迈不动了,好在这时有爷爷打着手电筒寻过来,接我们回家。 那时我们家住在生产队的尾部,与前面的大庄子隔着两里多路,消息比较闭塞,除了本大队放电影外,别的地方放电影都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又因为是女娃儿,为了安全,母亲是万万不给我们去的。那时家里的两个哥哥像两匹小野马,整天地往前面的庄子窜,只要看见他们晚上回来像个急猴子似的,三口两口就扒完一碗饭,然后撂下饭碗就往外跑,那一准是哪里有电影放了,我们三姐妹也赶紧放下碗,追在他们屁股后面也要跟着去,他们就哄着我们房前屋后地转,三转两转就跑得没影子了,只剩下我们气急败坏地大哭一场。 有一次,我逮着二哥死活不放,看见他撂下碗,我也急忙撂下碗连饭都没吃完跟着他,看见他去茅厕我就在茅厕门口等,最后他被我缠的没办法,只好带上我去看电影了。那一次是在隔邻的方集大队放电影,天刚下过雨,路上还有些泥泞,我穿着母亲帮我买的,唯一的一双,下雨天穿的胶鞋,到了电影场,地面还很湿,不能坐,刚开始我一直站着看,后来站累了,就脱下一只胶鞋放在地上坐着看,我的脚都弯得麻痹了也不知道,电影散场时,二哥一把拉起我就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我才感觉到脚底板凉凉的,低头一看,原来是掉了一只鞋,再回头去找时已经找不到了,不知被谁捡走了。回到家里,母亲很生气地骂我:你个死妮子,丢了鞋看你以后下雨穿什么,光着脚走好了! 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而丢了母亲辛苦赚钱为我买的唯一的一双胶鞋,我好像也并不伤心,我清楚地记得那次看的电影是《英雄儿女》,我也奇迹般地学会了唱那首歌《我的祖国》。每当我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时,心中总是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现如今农村都富裕了,电视机几乎家家都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连手机上都可以下载视频了,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再也不用走几里路,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去看一场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不但没人放了,即便是有人放也应该是很少有人再去看了吧。但是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却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那些革命电影给我们幼小心灵带来的感动和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露天电影
童年时代,最爱的就是看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都是在村里的晒谷坦放映的,一个晒谷坦就是一座天然的露天影院。
夜色还没降临,成群结队的观影村民早早吃罢晚饭,兴高采烈地踏上看电影的道路。不管哪个村、不管有多远,只要有电影,消息立即会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四面八方。消息再不灵通的人只要看看路上的人流,就会知道今晚有电影可看了。
露天电影的设置是有讲究的,先把两根又粗又长的竹竿入地插好,顶端再用一根竹竿两端撑住,然后用绳子把银幕拉上去平整展开、固定在架子上,再在银幕下安装好高音喇叭。放映台是用书桌搭建的。露天电影基本上只有一台放映机,所以一盘电影胶卷放完后都需要一个间隔,换片、倒片,再放映。放映台上,放一张椅子,那是放映员的专座,全场唯一的贵宾待遇。
观众自发形成了一个观影坐位秩序:靠近银幕的中央是“坐位”,当然这个“坐”是席地而坐,观众以小孩为主;小孩坐位后面是“小板凳小竹椅”坐位,观众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再后面则是“长凳区”,观众以大人和村民的外村朋友、亲戚为主;再外侧则是站立区,观众以青年人为主,放映台就在站立区,机智灵活一些的年轻人都想挤上放映台。那个年代放电影是很受人羡慕的职业,年轻人都以能挤上放映台为荣,运气好的还可以给放映员搭把手,倒倒片,负责电灯的开关,虽然事情简单,但足够自豪一阵子了。
放映台的电灯一暗,电影正式放映。首先放一段新闻纪录片,这是放映惯例,叫“短片”,时间不是很长。这种新闻短片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学习方式,内容不会很多,也缺乏时效,后来慢慢就被动画短片代替了。印象最深刻的动画短片就是《黑猫警长》和《七个葫芦娃》,一集就是一个短片,很吊人胃口。当时电影胶卷很紧缺,一个地方,只有一份电影胶卷,只好轮流放映,有专门的送片人负责送片。一部电影,一般都需要四盘胶卷才能放完,一盘就算一集。一集刚放完,连片子都没时间倒回去,就被装到铁盒子里,由送片人直接送到下一个放映点。
由于片子需要等待,所以一盘胶卷放完后,放映台的电灯就亮了,它提示着,休息时间到了。大部分的人是原地不动,耐心等待。该方便的趁此机会方便去。嘴馋的便会怀揣几分零花钱,到小摊贩处买零食吃,有麻花、灯盏糕、堆糖儿、酱菜头、甘蔗、胶冻等。边吃零食边看电影永远是最美的享受。
电影正片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影片,总是百看不厌。其中的经典台词,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成了游戏中的常用台词。
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慢慢发生变化。《甜蜜的事业》《小字辈》等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电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外国片也接踵而至,最著名的莫过于原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印度的电影开始敲开农村的大门,《流浪者》虽看不大懂,但《拉兹之歌》却成了“流行歌曲”。
当然,人们唱“拉兹之歌”,大都只是觉得歌词旋律新颖有趣,国产电影的许多经典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洪湖水浪打浪》则是那个时代的“音乐启蒙老师”。从露天电影处学来的这些歌曲,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至今都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童年的露天电影——一段美满、美好、经久不散的记忆!
大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大家好,我是普通话不普通的小编摩西,很高兴为大家解决各种的疑难问题,今天解决的是:大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我小时候,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看乡村露天电影。《喜盈门》、《地道战》、《月亮湾的笑声》、《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记忆犹深。那时候,乡村的文化生活是很贫瘠的,缺书少报,没有电视,除了收听广播外,看露天电影便成为奢华的视听盛宴。每次放电影,村里一般会用大喇叭广而告之。到了傍晚,公社里的电影放映员,就会支上雪白的、长方形的、镶着一圈黑边的影布,并架好放映机。这时候,心急的孩子们,就忙着搬着板凳去抢占观看的好位置。夜色笼罩乡村时,丢下饭碗的大人孩子陆续就座,一时间人声鼎沸,暄闹异常。电影一旦开始放映了,人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荧幕上,瞬间便鸦雀无声了。天上的星星静悄悄的,地上的人们静悄悄的,只有荧幕上的人们在说话。我那时不喜欢和别人抢座位,就到影布的后方去看,这样除看到的字是反的,别的倒也没什么。荧幕前黑压压一片人,荧幕后,往往就一个孤独的我。我很享受这种寂静和孤独。不过,有时候,影布是架在一面墙上的,我就没有了机会去享受我的孤独,只好和大家挤在一处欣赏影片。到后来,时兴个体户了,有的村庄便有了专门的电影院。说是电影院,其实还是露天的,一个大院子,也没有座位,进院子看电影要买票。到底是条件太简陋了,这样的电影院寿命都不长。我记得最后一次在村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看的是《少林寺》。当时这部功夫片风靡全国,人们对它十分痴迷。我买了票,进影院时,验票员却不能验票了,人太多了,我被周围的、后面的人拥挤着进了影院,根本没机会把票给验票员。影院四周的墙头上、树木上,都爬满了人。要是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估计警察都要干预了。再到后来,电视逐渐普及了,走进了各家各户,露天电影、露天电视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几年,县里的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露天电影风光不再了。好了,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很高兴能给大家解决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下期再见了拜拜!
还记得您看过的露天电影吗?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中,至今想起来印象还比较深刻的也有一长串呢!《少林寺》、《小街》、《牧马人》、《戴手铐的旅客》、《朝阳沟》、《姊妹易嫁》……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粗略地划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儿童片、生活故事片、才子佳人故事片、战争片、武打片、反特片、文艺片。才子佳人类电影有《姊妹易嫁》、《女驸马》等,故事情节、人物对白、演唱等比较通俗易懂,这类电影母亲辈的喜欢看,女孩子也比较喜欢看。那时我就挺喜欢看的。这类电影看多了也就看出些门道来,比如,大都是大团圆结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有一些传奇色彩,还有一点点古典的浪漫。这些才子佳人类电影也有不少算是戏曲电影,豫剧、黄梅戏、越剧,在我的印象中是最多的。生活故事片有《朝阳沟》、《喜盈门》等,这些电影片生活气息浓郁、富有现实意义,像我父母亲那个年纪的特别喜欢看。记得电影《朝阳沟》的故事情节很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关键是里面有豫剧演唱,演员们的很多对白都是用演唱的方式表达的。母亲喜欢听豫剧和黄梅戏,对于这类的电影很喜欢。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我小时候也挺喜欢豫剧和黄梅戏,觉得它们曲调优美动听,唱词也优美,富有韵味,听起来感觉很美好,很享受。像《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儿童电影,是颇受小孩子们欢迎的电影,即使是三五岁的孩子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专门为少年儿童拍摄的电影,在当时能看到的真是不算多。枪战片、武打片、反特片等,则是男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电影。像《铁道游击队》、《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等一类的。《少林寺》是当时引起很大轰动的电影,男孩子迷恋的是里面的武侠打斗,还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武术热。女孩子们喜欢的是里面朦朦胧胧的感情故事,尤其是里面的插曲《牧羊曲》,在女孩子们中间也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互相回忆着电影里的曲调和唱词,跟着哼唱。像《牧马人》、《小街》、《人到中年》等电影,应该是当时拍得比较优秀、比较文艺的老电影,只是当时年纪小,理解力差,也就看得稀里糊涂的,没有领会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但是,听着电影里的插曲、配乐,似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苍凉之美。印象最深的是看《小街》,那是白天上了一天的课,晚上走了几华里的路到邻村看的,不像那些情节生动有趣的电影,《小街》看得有些恍恍惚惚,懵懵懂懂,也看得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