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齿龙的形状是什么形状
异齿龙异齿龙档案中文名称:异齿龙拉丁文名:Heterodontosaurus生存年化:早侏罗世化石产地:南非体型特征:长1.2一1.5米食性:杂食种类:鸟脚类释义:生有不同类型牙齿的蜥蜴 异齿龙是鸟脚类恐龙的早期代表之一。从早侏罗世开始,以异齿龙为代表的鸟脚类恐龙迅速发展起来,在下一个纪元,它们成为恐龙大家族中最为多姿多彩的分支。 早侏罗世的非洲大陆,干涸的河床冲积物上,稀疏地生长着一些耐旱植物,异齿龙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 顾名思义,异齿龙是因口中生有不同类型的牙齿而得名,它的口中生长有门牙、犬齿、臼齿三种不同种类的牙齿,与哺乳类相似。这三种形状不同的牙齿各有用途,生长在嘴前部的锋利的门牙,能咬断松枝松针,也能配合前肢掘出并且撕裂植物地下的根茎。吃东西时,它就用这些牙齿把松针逐一撕下来,集中在嘴部两侧;生在嘴两侧的颊齿,其齿冠边缘具有小突起,这些牙齿担负着咀嚼、磨碎粗糙的植物的任务。当嘴里装满了食物的时候,就利用这些牙齿一起咀嚼,咀嚼时的样子可能与现代的牛羊进食很相似,都是下领微微向后错动;而那些长而尖利类似犬齿的撩牙,可能只有雄性才有,应该是一种防御武器。当与进犯的肉食性动物短兵相接时,作为撕咬、反击对方的有力武器。 异齿龙头部之后的身体骨骼都是典型的鸟臀类恐龙构造,腰带也不例外,耻骨与坐骨平行并相连结。 异齿龙的脖子生得非常短,前肢生得也非常短,手指粗大而灵活,第IV、第V根手指很短,但前3指长而灵活,并且有爪子,因而它能够从地下挖掘一些营养多汁的植物根,有时它还会挖蚁巢,抓蚁类来吃。与前肢相比,异齿龙的后肢相对稍长些,后肤的小腿骨、胫骨和胖骨已经愈合,这种愈合使它的下肢和跺关节部位非常稳定;加上背部的别肌腱建骨化,使躯干脊柱也变得」卜常牢固。 异齿龙生有长长的尾巴,平时,异齿龙四肢着地寻觅食物,偶尔会两足直立,但在遇到天敌时,它会用两足飞奔,此时的长尾巴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
异齿龙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前肢很长,约为后肢长度的3倍,非常健壮有力,从发育得很好的肱骨和凸出的尺骨,可以看出,它们的双臂异常强健。异齿龙长有5指,与人类的手指非常相似。第一指是最大的,指端长有锋利的爪子,并且可以灵活弯曲,当弯曲时拇指会向内转动。第二指比第三指略长一些,同样可以自由弯曲。第四和第五指相对来说比较小,结构也非常简单。异齿龙的后肢,胫骨比股骨长出1/3,这种构造是为了适应高速的运动。下部的腓骨和胫骨在脚踝部位愈合,这种结构与现在的鸟类相似,脚部长有4趾,其中后3趾着地。虽然异齿龙有时会四足行走,不过前后肢比例告诉我们它是一种双足行走、行动敏捷的小型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