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是什么职位呢?
刺史职位一般是部(州)监察长官。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用针或尖锐东西穿入物体的动作或行为,有以小制大,检举不法之义。“史”与使同,古代史事使通用。刺史有巡官和守官两个阶段,在东西汉时期的刺史,就是天子派遣的刺举不法的使者,与后来的巡按等属于一个性质的官员,东汉末年以后,刺史名称,逐步由刺史变成了州牧和太守,随之京官变成了地方官,巡官成为了守土有责的守官,同后来的巡抚一样了。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古代刺史的工作内容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时期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朝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汉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行各地视察,不常置。汉武帝时废诸郡监察御史,设刺史一职,分全国为13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刺史是干什么的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1、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2、汉初复置。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3、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4、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5、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刺史制度的意义1、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2、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刺史的读音 刺史的读音是什么
刺史的读音是:cì shǐ。 刺史的拼音是:cì shǐ。 结构是:刺(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 注音是:ㄘ_ㄕˇ。刺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刺史cìshǐ。(1)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二、引证解释⒈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_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_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_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三、国语词典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词语翻译英语provincialgovernor(old)_法语gouverneurprovincial(arch.)_四、网络解释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关于刺史的诗词《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退食园亭效韦刺史》《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关于刺史的诗句君乞曹州刺史替莫作忠州刺史看刺史二千石关于刺史的成语青史留名挑茶斡刺肉中刺陈古刺今朝经暮史刺上化下刺刺不休六经三史名标青史背若芒刺关于刺史的词语肉中刺灭门刺史野史稗官青史留名六经三史刺上化下挑茶斡刺朝经暮史眼中刺经史子集关于刺史的造句1、这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偕友人游览齐山的即兴诗,愉悦中不乏豪情。2、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3、又建延州为保塞军,以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李孝恭为节度使。4、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坐违法科敛,擅取官麦五百斛造_,赋与部民。5、各州刺史和河东道按察使这批官员邀请也就算了,毕竟李治监国期间,曾有不少文书往来,也算私下联谊。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刺史的详细信息
刺史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刺史拼音
【注音】: ci shi
刺史解释
【意思】:我国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
刺史造句:
1、邢群,与杜牧同时,官歙州刺史。诗一首。
2、元和初,拜监察御史,坐诬李吉甫,出为资州刺史。
3、并且正是刺史职能中行政权与监察权的未分化,才为后来地方治权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4、至唐中后期,夔州刺史多由中央官员贬谪而来,乃是峡区地位下降的'前兆。
5、宋鼎,明皇时为襄州刺史。诗二首。
6、这是什么装置,为什么它值得在一篇身体穿刺史的文章里提及?
7、王铤,大历中为绵州刺史,诗一首。
8、真好玩,这大概是马刺史上第一个所有人都讨厌的交易了。
9、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10、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
11、贞元十六年登第,历官至镇州宣慰副使、尚书郎、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