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的声腔
湘剧的表演融高、低、昆、乱四大声腔于一炉,并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吹腔以及南罗腔、银纽丝、鲜花调 等杂曲小调。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高腔和乱弹已成为今湘剧艺术中的主要声腔。 高腔是湘剧主要声腔之一,源于江西弋阳腔。进入湖南后,较快地吸收了湘中、湘东汉族民间音乐并扎下根来,成为湘剧早期的高腔,其代表剧目为《目连传》。高腔向来为锣鼓伴唱,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唱,在高腔系统中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属联曲体,其结构承袭了南北曲套曲的体制。在一折戏中,由引子、过曲(包括正曲和集曲)和尾声三部分联缀组成套曲,习惯上称作“一堂牌子”。高腔曲牌有三百余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于北曲。每支曲牌一般由“腔”和“流”(放流)两部分构成。凡属句幅大、旋律强、用人声和打击乐帮钹声作为结尾的乐句称为“腔”;而字多声少,朗诵性强,只有鼓、板击节的“滚唱”称为“流”。即一支曲牌中,在“腔”的前面增加词句,成为长段流水板,可以起到丰富曲文内容和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乍用。根据调式、旋律变化,曲牌功能各异。表观叙述和欢乐、热烈气氛的有〔金莲子〕、〔黄莺儿〕、〔山花子〕、〔东瓯令〕、〔风入松〕等;表观慷慨、激昂、悲壮情绪的有〔北驻马听〕、〔胡十八〕、〔阵云开〕、〔山坡羊〕、〔红衲袄〕等;表现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场面的有〔汉腔〕、〔棉搭絮〕、〔端正好〕、〔叨叨令〕、〔滚绣球〕等;表现沉思和怀念、凄切、悲哀感情的有〔四朝元〕、〔下山虎〕、〔挂金鱼〕、〔江头金桂〕。尚有一种由不同曲牌的腔句互相“穿”、“挂”,在调高、调式上互相转替交换,糅合而成的〔八声甘州歌〕、〔锦堂月〕、〔梅花塘〕、〔三仙桥〕、〔孝顺歌〕等,别成一格,能适应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表现力强。此外还有一些如〔乔木遮〕、〔绣停针〕等属于民歌、小调性质的曲牌。高腔的节拍可分两类:一种是整规节拍类型,一种是节拍较为自由的散板类型。板式按习惯称呼有单板、夹板、散板、滚板、快打慢唱、回龙等。唱词绝大部分是有牌调的长短句,但〔汉腔〕类为整齐的七字句。建国后,湘剧音乐工作者为了使高腔适应于表现现代生活,运用“穿、挂、索、犯”等手法,谱写出一批新曲,如《园丁之歌》中“要为无产阶级争荣光”的大型唱段,就是由〔北驻马听〕、〔红衲袄〕、〔混江龙〕、〔新水令〕一类曲牌“穿”、“挂”而成,既保留了传统声腔的特点,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如今演唱高腔已使用管弦伴奏,帮腔以人声帮腔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乱弹又称作“弹腔”、“南北路”,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音乐。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又各有其反调,称为反南路与反北路,相当于反二黄与反西皮。平板(即四平调)、安庆调(即吹腔)、七槌半(即南罗腔)均归于乱弹腔。南北路声腔的主要区别在于各有不同的基本调式旋法,形成不同定弦。乱弹的板式南路有慢三眼(又名“十板头”、“四块玉”)、慢放流、慢走马、走马放流、快走马、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及导板、哭头和联弹等:北路有慢板、快三眼(相当于京剧原板)、二流(相当于京剧二六)、垛子、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导板、哭头和联弹等。此外,通过创造发展出南转北、正转反,南路垛子、十八板、宝塔歌等独特的形式。就节奏和情绪而言,南路流畅委婉,速度缓慢;北路开朗活泼,速度较快;南路反调则凄凉悲愤。唱词基本上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上下乐句反复进行,乐句中又有小停顿,常垫以小过门。一般上下乐句是不可短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省去某一尾句,以锣鼓代替,习称“包皮”。低牌子也是一种联曲体唱腔。曲调形式为三段体,即开始有个“引子”,系散板,速度最慢;主体为三眼板与一眼板或无眼快板,速度平稳;最后曲调急转直下,除用管弦乐伴奏外,加入锣鼓,造成高潮结束,谓之“合头”。但也有不是三段体的,或无引子,或无合头,或仅有主体。曲牌也有三百多支,分低牌子、番牌子、过场牌子三类。低牌子一般通用;番牌子专用于番邦人物的唱做;过场牌子大多是无词曲牌,如发兵用〔泣颜回〕、上朝用〔六么令〕、饮宴用〔园林好〕等。一说低牌子即昆腔,是昆曲地方化之后的俗称。词格、曲格均与昆曲相同,曲牌名称也大多一样,只是唱法上大同小异,较昆曲粗犷平直。昆腔于明末清初传入。清康熙六年(2667)成立的老仁和班,为高昆兼唱。乾隆年间,还有一个专唱昆腔的大普庆班。常演剧目有《游园惊梦、《藏舟刺梁、《剑阁闻铃》、《宫娥刺虎》等。后因乱弹(南、北路)兴盛,至同治、光绪年间,昆腔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湘剧已无昆腔剧目。
声腔的湘剧声腔
湘剧的声腔是弹腔。湘剧弹腔又叫南北路,属皮黄系统,与京剧的二黄、西皮同源,为板腔体,即以板式变化来进行演唱的曲体,包括南路、反南路、北路、反北路及部分乱弹腔如[安庆调]、[七锤半]和民间小调[银纽丝]、[鲜花调]等。南路有三眼、慢皮和走马(有4/4、2/4两种节拍形式)、散板、快打慢唱、导板等板式。反南路的板式与南路基本相同。北路有慢皮(4/4、2/4两种记谱形式)、二流(也叫二六)、流水(也叫垛子)、散板、快打慢唱、导板等。反北路板式较简单,仅有慢二流、散板等。此外,南路中还有一种平板(即[四平调])。弹腔中的主奏乐器为胡琴(也叫二弦子,近似京胡)、三弦(或月琴)、大筒(京二胡)。胡琴定弦:南路52、反南路15、北路63、反北路26。《辕门斩子》、《打鼓骂曹》、《生死牌》、《玉麒麟》、《李白戏权贵》以及《布衣毛润芝》等都是观众熟悉的湘剧弹腔剧目。
湘剧起源于什么时期?它是在什么时候发展成熟的?
据考证,湘剧最早起源于明代,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民国九年。湘剧发展最为成熟鼎盛时期是在道光年间至建国前夕,这段时间,湘剧科班高达二十八个,在长沙、湘潭、浏阳、醴陵、茶陵等地均有分布,开科累积六十多期。湘剧诞生于湖南省,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明代成化年间,长沙诸藩王中,吉王家族延续时间最久,期间政治和经济得到发展,人民吃饱穿暖,生活有声有色,促进了戏曲的繁荣。在长期、多次的演出活动中,本土最原始的湘剧与外来的戏曲流派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地民间艺术与流行唱腔结合的特色剧种。湘剧的表演形式湘剧的表演融合了各家戏曲的特点,将高、低、昆、乱四大声腔为一体,并逐渐吸收青阳腔、南罗腔、四平调等杂曲小调,后来发展演变中,高腔和乱弹成为了湘剧剧种的主要声腔。高腔起源于江西戈阳腔,向来都是以锣鼓伴唱,一人起唱,众人合唱。高腔曲牌有三百余支,节拍分为两类,一种规整、一种自由散板类型;乱弹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音乐,四平调、安庆调、南罗腔均属乱弹腔类型。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湘剧目前现有传统剧目六百八十二个,弹腔剧目有五百余个,高腔剧目将近百个,低牌子剧目有两百多个,昆腔和咋去小调剧目则为偏少。综上,湘剧发源于明代,清朝中期至建国前期发展巅峰,其班社在康熙、乾隆年间蓬勃兴起。建国前夕,湖南全省湘剧班社已多达二十一个,培养艺人有一千余人。其中五云科班开设时间数十年,是开科时间最长的班社,其余较为有名的班社还有三元、华兴等科班。
湘剧有什么特点
湘剧的特点是多声腔融合在同一戏中。湘剧是湖南省的一个代表性剧种,素有省剧之誉。它源于元、明之际,在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高、低、昆、乱的四大声腔。此外,尚有安庆调、七锤半、凤阳歌等小调。长期的衍变过程中,高腔和乱弹已成为今湘剧艺术中的主要声腔。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等湘南东部17个县市。湘剧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湘剧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各个行当又各有若干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技艺。湘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既有丰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当的局限;而是从生活出发,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