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长城的价值

时间:2024-06-01 15:45:29 编辑:莆仙君

长城的历史价值的意义?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历史: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建筑:。“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艺术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

长城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壮举,它是一道遍布北方边疆的军事防线,不仅起到了防御外敌的作用,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象征。长城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长城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道军事防线来看待。长城的建造是中国古代王朝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中国历史上,长城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防御军事思想和技术水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一项杰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当代,长城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长城还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历史和文化价值外,长城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城作为中国的一道重要边境防线,不仅保障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长城已经成为了现代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和安全作用。同时,长城也是环保和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缮,可以有效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总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杰作,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长城,让这座千年古堡继续传承下去。

长城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

长城的文化价值
1、长城是保卫中原农业文明与和平生产环境的屏障。长城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战略防御措施,它为古代社会在军事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
2、长城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公元前5l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
3、长城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摘要】
长城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提问】
长城的文化价值
1、长城是保卫中原农业文明与和平生产环境的屏障。长城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战略防御措施,它为古代社会在军事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
2、长城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公元前5l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
3、长城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回答】

长城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长城标志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国土上筑起万里长城的同时,也在中华民族思想上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坚强而牢固的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不断发生战争的年代,人们就渴望一个长期和平安宁的环境,这种渴望反映了人们爱和平、恶战争、喜安宁、厌掠夺的美好愿望。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千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万险造就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长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象征。以长城喻“坚强”,在中国到处可见。●中国人民把战无不胜的解放军称为“钢铁长城”,这是因为解放军保卫了国家安全。●把共产党员廉洁奉公、防腐拒蚀喻为“筑起防腐长城”,这是因为抵制了腐败。●美国联合通讯社把中国为防风治沙种植的三亿棵树赞誉为“绿色长城”,这是因为防护林保护了家园环境。●人们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作为仰慕英雄、鼓舞自己奋勇前进的名言。长城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长城把短时间的干戈化为长时期的玉帛。长城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价值是多维的,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长城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上。积极意义:一,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以及军事史上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二,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先民的文化观念、思想感情以及价值取向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状况;三,在客观上抵御了外族的侵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继承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代价值:一,长城在中国古代对中原文明以及和平的生产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是一种军事防御战略思想在冷兵器时代的合理运用;二,属于推动北方经济发展的杠杆;三,也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有效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交往。

长城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长城的历史价值的意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l)长城是保卫中原农业文明与和平生产环境的屏障。长城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在“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战略防御措施,它在军事方面的巨大功效,始终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功能。两千多年来,围绕城墙展开的攻防之争,构成了古代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一系列的守城战略战术体系也由此而产生。纵观全部长城的修筑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战争,以求得人们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它对于中原农业文明所起到的安定与和平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充分肯定的。(2)长城是一条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杠杆。纵观中国古代北疆开拓发展的历史,大多与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建设有关,可以说长城起着经济的杠杆作用。围绕着长城的修筑,以及为解决守城将士军备给养而实施的军屯、民屯和徙民实边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就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那些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还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实为两全其美之策。汉代的河西长城对于活跃西北边地贸易、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使节,曾频繁行走在这条路上,促进了当时的贸易活动。北疆交通网络最初也是直接由于构筑长城防务的军事需要开辟建立起来的。道路通畅,交通发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进一步促进经济活跃的前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运输粮草装备、调集兵马的一条大动脉。这无疑对于加强边区与内地的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确实发挥了刺激北疆经济开发,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作用。最后,我们再看看长城对北方经济和中原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保护作用。通览长城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一个朝代,只要在得力的朝臣边将主持下,充分发挥长城的御边作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见,在长城修筑二千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长城对北方长城沿线及中原经济、农业文明的保护作用是多么巨大。(3)长城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在中国历代都有所表现。公元前5l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西汉时期,王昭君慨然北嫁匈奴,在民族团结的友好史上,留下了令人称颂的篇章。在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明朝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但不乏友好往来之举。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长城带不间断的大规模民族融合,使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最终形成了“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融的亲缘关系,这正是长城防线发挥了凝聚、联结的纽带作用。因而我们说,长城是在农牧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中,树立起的一座民族融合的不朽丰碑。(4)长城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文物之一,积淀和凝聚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今天的赵长城遗址及其出土的匈奴族金冠、金牌和一系列的青铜文物就是明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北京地区保留的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另外,长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长城许多关隘的券门上有不少雕刻和装饰,不管是砖雕还是石刻,其工艺之精湛,装修之富丽,足可以与一些皇家和王府的工程相媲美。因此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杰作,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长城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开辟了我国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著名交通干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丝绸之路”。自此我国和中亚、西亚等国进行的物资和文化交流多取此道。一二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功绩是巨大的,意义也是深远的。自从长城诞生以来,长城就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守边将士、诗词名家、帝王将相以及民间百姓等,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有民歌、神话、民间传说等,尤其是诗歌诗词相当多,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绘万里长城的雄风,咏唱万里长城的壮美,也有无情揭露鞭挞统治阶级役使兵民筑城的酷虐残暴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等等。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吟咏长城的第一篇秦朝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揭露秦始皇暴虐无道、充满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被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引入《物理论》,后又被郦道元转引入《水经注》得以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因此弥足珍贵。这首唯一遗留下来的秦代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开后世历代诗人歌咏长城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不可设。自秦以后,歌咏长城的诗词占有首要地位,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这些诗篇与长城的修筑与保卫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的歌咏长城关隘雄伟壮丽,筑城工匠的勤奋智慧;有的写怀念远人、悲欢离合的内容。文辞有悲壮,有缠绵,有哀怨,有欢欣,题材广泛,格调生动,形式多样。而且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长城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因为它具有着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从以下角度来说明:1、历史悠久,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百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度。2、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扩展资料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问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答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内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1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容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因为它具有着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从以下角度来说明:1、历史悠久,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百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度。2、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扩展资料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问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答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内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1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容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