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游小孤山记

时间:2024-06-01 13:38:30 编辑:莆仙君

陆游《游小孤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陆游:游小孤山记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桀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老杜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游小孤山记》也是《入蜀记》中的一则。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大江中,隔水与南岸的江西彭泽县相望。因状如女子发髻,所以俗名髻山。小孤山,又因音近而讹转为小姑山,并由此产生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在讹传中衍化为神幻故事,所以苏轼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的诗句。 陆游的这篇游小孤山记,看起来是按航程顺次记叙,但仔细揣摩之后,方知作者深得用笔比衬之妙。未写小孤山前,先以烽火矶相衬:“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在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时,还是先不具体写小孤山,而是概述长江中独峙的著名山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从更广阔的背景上为小孤山作远比和补衬。最后又以澎浪矶对比:“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层层烘衬,以宾拱主。 作者描写小孤山之美,选用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刻画,既有总体的印象:“峭拔秀丽”;也有较远距离的远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峰岩的颜色,突起的形貌,高峻接云的气势,在短短十字之中,勾画无余;有近看:“愈近愈秀”;还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景观变化:“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绿装素裹,晴峰雨髻,姿颜色貌,秀丽动人,当然,更美的是小孤山傍晚的景色:“微雨”天气,“南望彭泽、都昌诣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江水浩茫,南岸远峰隐约连绵,烟雨迷濛,在一片渺阔的银灰色的背景上,偶尔有雪白的鸥鹭飞起隐没,使这一寥寂的境界引起轻微的动荡,显得别有韵味,而最后的“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 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这一看法极为精到。自然美景有其独立的美,但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阁,便可以人工美丰富和扩大自然美。明人计成《园冶》中曾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人工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可以与自然山水所本有的空间,相互谐和地组合,“与江山相发挥”,表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沉复《浮生六记》),江山的自然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变化、延伸和丰富。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翻译是什么?

《过小孤山大孤山》翻译如下: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江中,我途经山的下方,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大不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尺,有红藤绿蔓攀附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经过澎浪矶、小孤山,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总揽那些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这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它越近越见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位于西边山麓,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这庙,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祠堂在澎浪矶,那里位于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江,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虽然无风,浪却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传诵者因为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所以这么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南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茫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可以说已达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的极致状态,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赏析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过大孤山小孤山》如何翻译?

《过大孤山小孤山》译文:八月一日,通过风火记。自南朝以来,武昌至荆口一带,已经建立了许多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你只能看到高峰。锚定了船,下山后,裂缝的岩石和洞穴形状奇特,颜色鲜艳,不像其他的岩石。还有一块巨石,灯塔没有连接到落基山脉。它陡然上升,大约有一百英尺高,上面有红的和绿的藤蔓,像一个镶嵌着宝石的屏风。那天,风很平静,船移动得很慢,而且因为深秋的河水很浅,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所有美丽的风景。正如杜甫所说:“幸好船已晚,不能前进,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它。”后朋浪矶,小顾山,两山相望。小顾山属于蜀州宿松县,有士兵把守。独山中的所有河流,如金山、角山、陨星山等,都闻名于世,但从乔乔的美丽外表来看,无法与小孤山相比。从几十英里外看,这座小山的绿色山峰挺立着,直插云霄,这是其他山无法比拟的。越近越美,冬天,夏天,晴天,雨天,态度改变,的确是自然界最美的地方。但寺院太荒凉、太破碎,如果有更多的亭台楼阁,与山水风光相映,自然会比金山更美。寺西山脚下,匾额上刻着“慧姬”两个字,神称“安吉夫人”。绍兴初年,卫国的张军从湖南回来修复了它。有一个平板电脑记录了这个事件。还有一寺在彭浪矶,在江州彭泽县,三面长江,倒影的山倒映在水中,也是著名的山景。船经过蓬浪矶,即使没有风,浪也很大,蓬浪矶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据说小孤山庙有彭朗的塑像,彭朗基庙有一位大嫂的塑像,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天晚上,我在离那座孤零零的小山大约一英里远的沙坑边停了下来。天下雨了,我乘小船到那座小孤山的庙里去浏览。向南望去,彭泽、都昌群山环绕,烟雨迷蒙,沙鸥和白鹭消失踪影。爬山和参观景点可以视为高峰,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返回。刚到寺院门口站着,就有一只英俊的雄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东南方向的小河,十分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有很多鹰。第二天早晨,他们还没走二十英里,狂风骤起,乌云密布,绳子就系牢了。过了一会儿,天空又放晴了,我们继续上路。乘小船到彭蠡口,环顾四周无边际,恍然大悟李白诗《帆入云霄镜》之美。然后我看到了庐山和大沽山。大孤山看起来像西凉山,虽然不如小孤山美丽,但小孤山旁边有一些沙洲和新生的芦苇。这座山被一条大河环抱着。从远处看,它就像漂浮在水面上。这也是一个奇迹!长江从入海口分入南江,这是沿江西路的水域。长江的水很浑浊,要吃杏仁才能澄清,喝了一夜。南江的水非常清澈,两条河的交汇处就像被一根绳子分开了一样。晚上,我们到达了江州,它的首都在德化县,即唐代的旬阳县。柴桑和莉莉属于江州的土地。南唐时期隶属奉化军(今定江军)。岸边的泥土是红色的,挺直像一堵墙,东坡先生说,“船人指向岸边,像一条龙”,说的就是这个。在港口,水是清澈的,不与河流混合。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只花了六天时间,其中一天被风挡住了。事实上,逆流航行七百里花了四天半的时间。创作背景陆游自乾道二年(1166年)罢官以后,在家闲住了四年之久,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才勉强给了一个夔州通判的职务。当时陆游已四十五岁,因病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携家带眷由故乡动身。他沿着长江行进,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经过山势险峻、波涛湍急的三峡,终于到达四川,他把沿途见闻写入了《入蜀记》。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一日和二日两天,路过小孤山与大孤山时的日记,着重描述了小孤山与大孤山的美丽风光。他沿着长江行进,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经过山势险峻、波涛湍急的三峡,终于到达四川,他把沿途见闻写入了《入蜀记》。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一日和二日两天,路过小孤山与大孤山时的日记,着重描述了小孤山与大孤山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