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婚俗_朝鲜族的传统婚俗
婚俗是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文明礼仪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朝鲜的婚俗融入其民族的风情与文化,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族的传统婚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婚礼已走向时尚化,简单化、风俗不断被前进的时代演化重塑。
白马迎亲礼
朝鲜古代文献《笏记》中对“迎亲礼”有如下描述:“婿出乘马,二烛前导,执雁者亦居其次,至女家,婿下马于大门外,入俟于次。”骑白马迎亲是朝鲜族古传婚俗,故有“新郎骑白马,新娘家山鸡上桌”的俗语。
其渊源有二:一是源于高句丽氏族图腾。高句丽史称高夷、高骊,古代称黑马为骊,“其马皆小便登山”。高句丽出自于北扶余,源于貊,古称貉。扶余是马图腾氏族,即“马加人”,是东北夷的一支。这是取高句丽族名的渊源。
再是源出于新罗国王的诞生。这是一则流传悠久的神话传说:公元前69年的一天,斯卢六部村长聚在川正为君王人选上供祭礼,忽见从杨山(朝鲜半岛庆州南山)脚下的一口井里放射出五颜六色的瑞气,在瑞气照射的草丛中有一匹白马正咴咴嘶鸣,马前一仙人对着瑞气跪拜。高墟村村长苏伐都利近前一看,却见草丛中有一瓢形大胞,他深感诧异,就把胞剖开,现出一男孩儿。村长认为这男孩是天赐君王,就把他抱回村里精心养育,养育到公元前57年,就把他立为徐罗伐(新罗国前身)第一代君王。因为诞生于瓢似的胞中,便取姓于瓢之谐音朴,又因为赫然出世,故取名为赫。
在《三国史记》中记载:“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马跪而嘶,往观之,不见,只有大卵,剖之,得婴儿收养之。”大卵,无疑是白马驮来的“龙种”。于是白马在古代朝鲜族心目中神圣和亲切起来,被赋予了图腾意蕴,成为了骑白马迎亲的婚俗之源。历史记载,新罗时期“耽罗”(今韩国济州岛)盛产小马。后人在接受图腾意识时,把上述两种渊源兼容并蓄。朝鲜半岛有条江叫“白马江”,有支歌也叫“白马江”,江名歌名都与马图腾有关。迁入中国的朝鲜族中,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还有骑白马迎亲的旧俗,之后逐渐演化,先是以牛车代替新娘轿,之后以拖拉机代替牛车,如今是坐汽车接新娘,风俗不断被前进的时代演化重塑。
尊雁礼
所谓“尊雁礼”,就是新郎迎亲时接受一只大雁,最初是活雁,后来用木雁代替。起初由新娘的侍从交给新郎,后来由丈母娘亲手交给姑爷,新郎接过大雁后向丈母娘鞠躬行两次礼。
也有的地方,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时,先由雁夫(向新娘家递送木雁之人)向新娘家递交木雁。木雁的鼻子上坠有红、蓝彩线和红枣,雁身则用里红外蓝的包衬包裹。彩线寓意结成连理的夫妇吉祥、长寿。新娘家从雁夫手里接过木雁后,先放在热炕头上,让它多下蛋(寓意多生孩子)。交雁之意,希望新郎新妇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古人把它人格化了。这是“尊雁礼”的文化底蕴,它为朝鲜族传统爱情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尊雁礼”婚俗已失传,但大雁的精神品格却永存,并潜移默化到民族道德和爱情生活中,甘露般滋润着千万个家庭的芳草园。
婚礼大桌上的公鸡
古代的“交拜床”演化为今天的“婚礼大桌”,朝鲜语“床”指桌。依照传统婚俗,男女方两家分别给新郎新妇摆“大桌”。古代摆“大桌”时,除两边各立一个花瓶外,左侧摆栗子和公鸡,右侧摆大米和母鸡。后来有所改变,不摆母鸡,只摆嘴叼红辣椒的公鸡。而《韩国民俗学大观》中介绍:古代婚礼大桌上放一只或一对活鸡,这个鸡当年不能杀吃,新郎家好生养着,下蛋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下蛋象征生子)。在“大桌”上摆的米饭里埋有三个鸡蛋,这个鸡蛋必须吃掉,新郎吃两个,新娘吃一个。鸡叼红辣椒则隐喻男子生殖器和新娘红颜久长,而高高叠摞的塔形片糕则表示丰衣足食。其他鱼、肉、果等丰富多彩的食品则以“红东青西、肉东鱼西”的顺序摆在阶梯式的架上,形成多层次立体大桌。
吃栗子多生儿子,吃红枣红颜久长
朝鲜族吃枣婚俗源于古代中原汉民族,但不是原封不动地移植,而是用本民族的文化枝丫来嫁接。中国有句俗语:“吃了枣栗早立贵子。”“枣”和“早”是谐音,“栗”和“立”是谐音,枣取“早”字意,栗取“立”字意。取“枣”字谐音,最晚在唐代已传入朝鲜半岛,因为新罗妇女每逢端午首先在枣树权上放一块石头,枣树象征女阴,石头象征男子阳物,其意为“早立贵子”。朝鲜李朝发明朝鲜文之前通用的是汉字,朝鲜族之所以大量吸纳华夏风俗文化与古代通用汉文有密切关系。汉民族婚俗是,洞房花烛夜给新婚夫妇铺被时往被褥上撒红枣、栗子、桂圆、花生等;朝鲜族婚俗是,在摆“婚礼大桌”时在桌中央放一盘红枣,新郎新妇入洞房喝完交杯酒后甜甜蜜蜜地吃。而在古代,举行合卺礼时在新郎的食桌上放栗子,在新娘的食桌上放红枣,意在吃栗子多生儿子,吃红枣红颜久长。举行舅姑礼时,新娘给公公婆婆磕完头,婆婆抓一把枣和栗往新娘怀里扔,边扔边喊,若扔五个就喊“生五个儿子”,扔八个就喊“生八个儿子”,新娘便用裙子兜回洞房里吃。这种习俗与我国北方民族“撒帐”习俗类似,“撒帐”是边往寝帐里撒枣栗边唱:“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朝鲜族也有吃枣的古代民歌:“大枣玲珑大枣红,忠清道(朝鲜八道之一)大枣甜如糖。新郎新妇吃了它,先生贵子一对,再生千金一双。”
风俗很难缚住时尚,相反被时尚缚住。目前,婚礼迅速走向简单化和时尚化,把婚庆地点从家里挪到街市,把洞房花烛夜吃红枣的习俗挪到婚庆上,同时省掉了吃栗子的习俗和合卺礼、舅姑礼等繁琐礼仪。
(编辑 乔恩)
朝鲜族婚俗的流程
过去,朝鲜族婚俗沿用中国古代的六礼习俗,非常传统复杂,礼仪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现在主要有纳彩、纳币和迎亲3个程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朝鲜族婚俗的流程,供大家参考! 朝鲜族婚俗的流程 纳彩,就是定婚,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时要送礼物。纳币,是男方家给女方送去青缎、红缎等彩礼。迎亲,即新郎迎娶新娘,正式举行婚礼,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要带上用木头做的大雁,象征新婚夫妇像大雁一样忠贞爱情,永不分离。新娘家会为新郎办丰盛的喜宴。新郎坐在案前,须先喝3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 传说 红为阳,可以驱邪避鬼,也隐喻早生贵子。在饭碗里要埋上3只鸡蛋,新郎吃一半,新娘吃一半,寄寓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祝愿。新郎新娘互换礼品后,要行交拜礼。新郎新娘离开新娘家时,要一起向新娘父母及长辈辞行,新娘要带上嫁妆和礼品。过去,新郎骑马,新娘坐轿,现在都改成坐小汽车了。 新娘到新郎家后,同样会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新娘也要接受喜宴,并从满桌丰盛的佳肴中拨出一部分送回娘家,以示自己在婆家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上宾们回家前要到洞房去,叮嘱新娘上敬公婆,下爱弟妹,夫妻和睦,好好过日子。晚上,要举行热闹红火的家庭娱乐会。 结婚第二天,新娘要为全家做早饭,露一露自己的厨艺。早饭后要行“舅姑礼”。新娘把准备好的礼物拿出来,一一赠给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及其他近亲属。最后,把礼物送给新郎,然后两人互相对拜。第三天,新娘伴着新郎,带上丰美的食品,高高兴兴地双双回娘家,叫“回门”,婚礼圆满结束。 朝鲜族婚俗相关介绍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 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序。 朝鲜族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包巾包着的木雕大雁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後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上戴“簇头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受“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後,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