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穹顶之下 柴静

时间:2024-05-31 09:21:20 编辑:莆仙君

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

从数据看柴静《穹顶之下》的漏洞首先要表达对柴静做这件事情的敬意,我们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都希望能有蓝天白云乡愁别墅豪车,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勇气做到这个女性做到的事情。不论从一个母亲、媒体人、互联网营销事件、舆论引导等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值得绝大多数敬佩赞同或者鄙视不爽柴静的人学习,因为你没做到,而你不能因为自己没做到而从专业之外的领域进行非善意的评判。刨除掉情怀、阴谋、私德与政治斗争等种种无法量化的因素外,作为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员,这篇文章想来探讨被誉为“比专业人士还专业”的这次演讲中的专业问题。当然,除了“降低雾霾必须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这一根本结论我们不认可之外,其他的细节错误都不损柴静这次形式和内容都堪称完美的公共事件营销。1、“中国有一半的油完全失控?3%=50%?”我承认这个表述当时令我非常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轮船的耗油量占到总石油消耗的一半,至于是不是失控当时还没来得及想。查下来的实际数字是轮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总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说,船舶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这和一半差太多了吧。再怎么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把3%误导成一半。12、“天然气在中国无法大量开采的原因是中石化的垄断,只要开放就可以解决?举例:9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只开采了1000亿立方米,根本原因是:70%资源被中石油垄断。”垄断问题后面讲,首先要说的是柴静的团队没搞清楚产量、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的关系。我也举个例子,全球油气剩余技术可采资源量高达6000亿吨和810万亿立方米,但是2014年油气产量仅为41.5亿吨和3.57万亿立方米。这也是因为全球石油巨头不开放市场导致的?另外与其他天然气大国相比,我国油气发现和开采成本不断攀升,截止2013年底,我国天然气井日均产量不到3万立方米,低于1万立方米的占一半。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技术可采储量都开采了,大家估计就会骂中石化败家子,搞得企业亏损。3、“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减少雾霾必须降低煤炭消耗量增加天然气用量,英国就是这样变好的,所以我们也要大幅提高天然气比例。”我能告诉你英国天然气用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北海油气田的开发吗?天然气生产出来当然要用啊,这不是因为有雾霾英国大量进口天然气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用天然气比煤炭要环保,问题是中国有那么多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吗?现在中国能源结构里天然气占比5%,但同时中国已经是天然气第六大生产国和第五大天然气进口国,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但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很小幅度地替代。按照全球25%的比例,中国要增加五倍的天然气需求,这哪里去买啊?其他国家的人怎么办?14、两桶油控制国家油品标准制定,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最好的油品比发达国家低2个等级,北京柴油硫含量是欧盟国家的25倍。呃,中国的油品品质现状的确总体低于发达国家,不过从下图的标准看没量级的差别,而且未来目标上也在打算和发达国家看齐5、“雾霾导致50万人死亡。”实际上中国因为抽烟每年死亡100万人因污染而死亡都是件可怕的事情,不过对比抽烟的死亡人数,发现雾霾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因为抽烟每年导致死亡100万人,是雾霾数据的两倍。还有10万人因为二手烟而死亡。但社会上对抽烟的危害好像远不如雾霾这么关注。因为烟草行业有烟草公司的巨额公关费和烟草总局的巨额税收,雾霾只是自己在战斗吗?

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以一个纪录片横空出世的,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四处寻找真相的英雄,走访了北大、中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揭开雾霾之谜。这个立意是积极的,主题是严肃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编导本应该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求真态度来制作这个片子,然而十分遗憾,我发现这个片子的一些重要关节点是虚构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下面略举数端,供那些一亿多人看过此片子者参考。
① 柴静认识到雾霾问题到底是什么时间?
在片子的开头是个简短的宣传,里边柴静深情地讲道:“我是通过我女儿的眼睛才看见了雾霾。因为我就在华北天空下生活,这十年来我怎么没有觉察到雾霾的存在?”在影片中柴静多次用了一个小女孩站在窗台的前的背影,可是柴静的女儿是2013年10月出生的,能站在窗台看外边的景致起码得一岁以后,这意味着柴静只有到了2014年10月以后才注意到了北京雾霾的存在。然而光她这个片子就已经制作了一年啦,也就是说,在柴静没有意识到雾霾存在之前就开始制作这部反雾霾的片子啦!
在纪录片的开始,柴静用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污染记录来说明雾霾的严重性,并说那一个月她走访了陕西、河南等地,获知媒体上报道全国6亿人笼罩在雾霾之下。柴静的原话为:“我曾经是一个记者,报道了很多地方的污染。但是一直到雾霾笼罩了差不多六亿人,我才第一次认真考虑说,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柴静还说,这次外出归来时知道自己怀孕了。
前头说女儿长大后才认识到雾霾存在,接着又说怀孕女儿时已经开始考虑雾霾问题。此外,华北和北京的雾霾问题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柴静又是多年报道污染的记者,竟在2014年底之前竟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浑然不觉。这不太搞了!柴静这是在搞纪录片,还是在写小说?即使写小说,也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呀?
② 美国护士如何敢确诊柴静女儿的病因?
柴静的片子很煽情,这是她精心打造的,其中多次用到一个道具,它就是护士在柴静女儿做手术时送给她的一只小熊。柴静说她怀孕时,女儿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刚一出生就被抱走做手术。柴静说:“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这只小熊在开头和片尾都出现过,结尾则是手画的图案,而且小熊的嘴都是用口罩遮盖着,表明抗议雾霾和防备空气污染。
然而,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女儿,美国护士怎敢擅自断定柴静女儿的肿瘤是空气污染所致?按照美国的医疗制度,护士是无权诊断病因的。护士送这只小熊的用意似乎就是为了柴静日后拍这部纪录片用的,而且这只小熊一开始就加入抗议北京雾霾污染的绿色队伍。柴静在片尾又用手画的这只小熊,嘴上带着口罩,号召人们关爱孩子,制止污染。
此外,柴静说女儿做完手术被送回来时还处于昏迷状态,是她一声声呼唤女儿的名字,才把女儿叫醒。此处很感人,然而暴露出医疗常识问题。美国的医院也太不专业了,怎么会把尚处于昏迷状态的初生婴儿就送回来了呢?
我总觉得,柴静似乎是在编故事,而不是在拍科教片。
③ 柴静在美国如何能闻到北京雾霾的味道?
柴静的纪录片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她吃她喝都让你来负责。(2013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它就是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时看到的天空。”这里柴静讲的是自己2013年底在北京经受雾霾的感受。
可是,柴静是在2013年10月底在美国生女,2014年2月20号左右才返回北京。也就是说,北京2013年底那场雾霾期间,柴静人是在美国的。她有必要虚构自己的感受吗?
④柴静所描写的生女过程太蒙太奇。
在纪录片,柴静重彩浓墨自己的生女过程,以自己女儿是雾霾受害者引入,感动了无数的人。然而她所描写的过程是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请看纪录片的三段柴静的解说词:
一、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的。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二、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还在昏迷。我就拿着麻醉针眼儿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
三、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儿,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
任何一个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听了柴静上面这些话,都会认为柴静是在北京某家医院生的女儿,而且是抱着初生的婴儿走着回家的。柴静没有交待生女的时间和地点,一定会给人这样的感受。然而,事实上,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孩子,而且在那里休养了3个月左右才回北京的。
总之,我觉得柴静更像是在演戏拍故事片,里边穿插着不少虚构的成分或者说假信息。特别是,编导虚构故事也不够细心,不该出现内容上的前后矛盾。《穹顶之下》不是一部严肃的科普片,更像是一部以雾霾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是可以虚构、幻想、穿越,然而科教片则必须求真,必须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方法来制作。

从公知女神到全网群嘲,“两副面孔”的柴静,她如今怎么样了?

能够进入央视,那也是她不断地努力奋斗得来的,从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正能量。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刻苦努力的人。 她出生在山西,是一个书香世家,也许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她的文风也是比较犀利的,喜欢抨击一些 社会 现象,最先她是在湖南卫视,做一个《夜色温柔》的电台节目,这个节目还坚持做了整整三年。 但是,她并未因此而骄傲,说话语气一直平易近人,此后,她还是亲自走访,亲自收集新闻,她的语言犀利敏锐,观点客观。真实的报道每一件事情。 但是,她出名的同时,也有很多负面的新闻随之而出,很多人认为柴静是依靠男的上位。 因此绯闻也是不断的。 很多人认为柴静就是为了走红,然后就是背后有人帮助她,才导致她的事业一路飙升。 其中,跟她有过绯闻的央视主持人有白岩松、邱启明和陈晓卿。 这些人都在央视非常出名,不仅如此,柴静还和商业街的一些大佬也传过绯闻。真是人红是非多。 其中,传得最厉害的就是冯唐了。 据说,柴静还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当时的冯唐正好离异,很多网友就趁机炒作,认为柴静是插足冯唐婚姻的第三者。 后来冯唐出来专门澄清了这件事情,网友才停止恶意传播。 不过,柴静对于这种不实的谣言,一直保持沉默。很多人把这些帽子扣在柴静的头上,把她的私下生活与她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觉得她是一个很不真诚的人, 更有一则撤侨令,让众多美籍华人进退两难,其中就有柴静。 比如《穹顶之下》,很多的人认为,柴静故意在找我国的毛病,对我国不满。 当时因为撤侨令,波及到的不仅仅只有柴静,还有很多的艺人。通过这样的事情,大家捕风捉影,大肆宣扬,说柴静是有着两副面孔的人。 虽然她已经辞去了央视的工作,很少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但是,她还是被人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今的柴静,已经很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了,人也到了中年,据说,她在家相夫教子,很多人认为柴静是被那件事情所波及,才去美国的。但是,对于这个消息,一直没有官方消息,也许是子虚乌有。 其实,我们都知道柴静的这些负面消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多只是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故意而为之, 柴静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个在新闻界,敢说敢做用事实说话的人。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她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非典爆发,冲在前线,汶川地震,也冲在了前线,这么多事实足以证明她的人品。她给患者安慰,给他们希望,相信那些曾经被柴静治愈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再加上他的纪录片,也是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当时大家并不知道雾霾是多严重,也不知道雾和霾的区别,因为柴静的报道,我们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才知道我们要保护环境是首要责任。 从她的身上,我们还看见了一点,那就是坚持梦想。我们知道,柴静在小的时候,就喜欢新闻,喜欢文字,一路走来,她都是非常的努力,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切切实实地带给了我们很多真实的报道。 在她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勇敢,学到了敬业,她会为了每一次的采访,都会进行实地考察,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刻苦精神。 现在的她已经回归了家庭,应该也是非常幸福的,虽然当初的辉煌事业已经不在了。但是,她身上的品质永远都在那里,我们不应该拿她赴美产子的事情,来否定她做的一切,就否定她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我们要从别人的身上看见发光的地方,以此来勉励自己做得更好,向梦想奋斗。 同时,我们还是希望柴静能够回归,继续她的新闻事业,给观众带来更多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