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五律是什么
五音五律是指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是由一个基础音按五度相生的方法,连续向上产生五律,就形成了五声音阶的五个音。五声音阶的产生是由一个基础音按五度相生的方法,连续向上产生五律,就形成了五声音阶的五个音。如:由C音开始,向上连续按五度相生办法就可以得到C、G、D、A、E五个音,将它们按从低到高排列,就形成了C、D、E、G、A的五声音阶。这五个音的名称就分别称为宫、商、角、微、羽。扩展资料:声韵学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分别与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梁顾野王的《玉篇》卷末附图《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以及宋陈彭年等的《广韵》卷末附《辨音五字法》都是这种分法。前者分为喉、舌、牙、齿、唇,所谓自内向外,后者分为唇、舌、齿、牙、喉,所谓自外向内。戏曲演员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运用,即能做到吐字准确,称为五音齐全,而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演员,被称为五音不全。
四音五律什么意思
应该是五音五律。五音五律是指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是由一个基础音按五度相生的方法,连续向上产生五律,就形成了五声音阶的五个音。五声音阶的产生是由一个基础音按五度相生的方法,连续向上产生五律,就形成了五声音阶的五个音。如:由C音开始,向上连续按五度相生办法就可以得到C、G、D、A、E五个音,将它们按从低到高排列,就形成了C、D、E、G、A的五声音阶。这五个音的名称就分别称为宫、商、角、微、羽。扩展资料: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平仄怎么分?
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扩展资料:“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古代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什么区别?
因为古代四声是基于当时中原发音总结而成,北方口音逐渐成为发音主流。而普通话实际上就是在当时的北方口音慢慢演变而来。音调不同,对汉字四声划分的标准自然就不同了。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从广义上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语法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词汇使用汉语没有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的词性变化,它直接利用别的词性的词汇来活用(这只是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不是说,中国古代汉语有这些概念)。比如名词动用、动词名词化、动词形容词化等。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音韵在周朝之前,中国境内没有统一的音韵。随着周朝国力日增,各地的音韵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为标准,称为雅言。《尔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词分类的著作。“尔”的意思是近、接近。“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的意思是: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上去入”是汉语平仄的基础,是传承千年的宝贵语言财富。上、去、入为仄,其余为平。“平上去入”才是汉语真正的四声,普通话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重新规定的。对联要求:规范的对联要求上仄下平。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阴平或阳平)。唐诗格律: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平仄分别是第几声?
平声是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是现代环宇的三四声。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仄声是第几声?
仄声,读音zè shēng,汉语词汇,指的是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三声。普通话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仄声会有错误。义同仄音,相对于平声而言。指古代汉语发音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区别于平声)另外,“仄声”与“侧(读Zè)声”义同。相关信息:中国古人写诗(近体诗)、词、曲以及对联,重视格律,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是格律的重要内容。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因为仄声短促 而平声和缓,平仄相异,能达到声调的和谐。
中平仄是什么意思,对应哪些音调
要了解古代音调的平仄,先要了解古代声调的辨别。
平仄(píng
zè)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在古代,四声是如下四种声调。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ˉ)。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除少数地区至今在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外,就普通话来说,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了。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平仄声是什么意思?
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音;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音。“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中古汉语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平仄的四种声调:(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什么是平仄 平仄简述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2、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什么是平仄?
一、平仄 (píngzè),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二、现代汉语中的平仄:1、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2、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3、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4、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扩展资料:一、平仄的起源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二、按传统的说法,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参考资料:平仄-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