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汪顶莹

时间:2024-05-19 10:04:52 编辑:莆仙君

魏晋南北朝是指哪几个时期?

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两晋(265年-420年)
与南北朝(420年—589年)
1、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2、两晋时期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

(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公元299年 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299年 江统作《徙戎论》   元康九年(299)正月,太子洗马江统以为戎、狄内迁,引起诸多矛盾,是“五胡乱华”之源,乃作《徙戎论》,主张将其迁回本土。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许多民族,陆续迁移到辽西、幽、并、关陇等地,与汉人杂居,这些内迁民族,主要是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时人称之为“五胡”。“五胡”各族内迁,胡汉文化习俗亦相互影响。当然这种变化和影响也充满了矛盾。并州匈奴人许多成了汉人地主的奴婢。汉人沦为奴婢的也不少。他们常常被迫服贱役。当兵作战。更有地方官员大掠境内诸胡,押往他乡出卖,因此时常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而内迁各族中有些上层人物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上述情况,引起许多人的忧虑,主张把“五胡”强迫迁走,江统作《徒戎论》就是这个用意,但是,各族内迁和杂居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江统“徙戎”的议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孔方兄”的来历   惠帝元康(291——299)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依法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竹林七贤”中的王戎,积累的钱无法计算,经常手持算具,昼夜计算,仍觉不够。他的弟弟王衍之妻郭氏,也是聚敛无厌的人,曾用钱来环绕床沿。驸马王济用铜钱做院墙,围成跑马射箭场,当时的人称之为“金埒”。太子少傅和峤,以“钱癖”著称。“惟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针对这种社会现状,鲁褒作《钱神论》以讥讽世风。《钱神论》说: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无耳,可使鬼”。《钱神论》尖锐地讽刺了钱能通神使鬼,主宰一切的作用。这篇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愤世嫉俗的人们的共鸣,被广泛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了“钱”的同义语。   玄学的完成   郭象是玄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庄子注》中玄学的范式完成。在他那里,道并非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天是也不造生万物,众物自造,也就是“独化”,从玄冥中独化而出,而成为有后就处于变化之中,这样就取消了本体论,把万物之有归于它的自然。从此出发,他发展了各安其性的处世哲学,也就完成了在自然论,玄学的辨言析理的方法在这里也得到了完成,其表现就是言决之辨。这一方法与品鉴风格同样是得意忘言,找到对象形质背后的神韵、意义,这是玄学使人感到玄的本质,他的《庄子注》也不是语言注解,而是进行逍遥游。因此郭象哲学取消了本体论,也取消了对象;他肯定的有不是事物自身作为有,而是它们的独化,事物和生化和变化。这与裴頠的《崇有论》不同,后者肯定事物的有和有的先天性,并认为与万物有关,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一样是对玄学的背叛,郭象是玄学的古典典范。郭象完成的玄学体系抛弃了存在和其本性,而使存在物的化(其实是意即神韵的一种)成为哲学对象,这是理学的本质路线。


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朝代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 国历 史上政 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播报
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 年,曹丕代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 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 家,公元221 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 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合计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 家,公元222 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 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两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 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 裂,至此再度统 一。统 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 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 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 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南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刘裕于公元420 年夺取东晋政 权后所建立,建都建康,国号曰宋,史称南朝宋,也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宋。
强盛时统 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59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 治区域有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3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 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5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 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⑧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2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⑨8 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 一北方,统 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 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 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 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 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 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 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的儿子)所代,东魏共历16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 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3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 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 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7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 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 权称帝,建 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 一中 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 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4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⑧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 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 一。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 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 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十六国」时代。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 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灭北凉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五个民 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 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 族冯氏)、前凉(汉 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 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另外还有冉闵的魏(汉 族)、西燕(鲜卑族慕容氏)、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 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仓颉造字的故事内容

《仓颉造字》的故事内容:相传,仓颉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官。黄帝让他去管理牲口食物这些东西。但是当时没有文字,所以就无法记录。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仓颉就想出了像打绳结这一类原始的计数方法。后来发现这些方法不好用。在一次出猎的过程中,仓颉发现有经验的猎人通过动物的脚印,来判断是哪种动物。仓颉就因为这个受到了启发,于是就画一些东西来代表事物,就这样,仓颉就开始造字了。
《仓颉造字》出自《旬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旬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仓颉造字的故事简介

传说中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9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摘要】
仓颉造字的故事简介【提问】
亲亲您好,仓颉造字的故事简介如下【回答】
仓颉造字的故事简介【回答】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还有一种说法,兔子在夜间哭泣。因为兔子害怕人们学会文字后,取它们身上的毫毛做笔,从而危及它们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间哭泣。【回答】
传说中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9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回答】


晋废帝司马奕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司马奕

司马奕(公元342年—公元386年),字延龄,晋成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母周贵人,东晋第七位皇帝,也是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黜的皇帝。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司马丕死后。同年二月丁酉(2月23日),司马奕即帝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被废后降为东海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又降封为海西公。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时年四十五岁。司马奕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


晋废帝司马奕是怎么死的?

司马奕(公元342年—公元386年),字延龄,晋成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母周贵人,东晋第七位皇帝,也是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黜的皇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司马丕死后。同年二月丁酉(2月23日),司马奕即帝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被废后降为东海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又降封为海西公。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过世,终年四十五岁。司马奕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司马奕生平简介早年经历司马奕生于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出生当年就被封为东海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拜任散骑常侍,不久加任镇军将军。升平四年(360年),拜任车骑将军。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二十二日,晋穆帝去世无子,司马奕的哥哥司马丕被立为皇帝,是为晋哀帝。五月二十七日,晋哀帝改封司马奕为琅邪王。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七月,转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登基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二十二日,晋哀帝司马丕去世,因司马丕没有子嗣,所以崇德太后褚蒜子于二月二十三日下诏说,司马奕德才兼备,又是皇帝的弟弟,应当继承皇位。于是百官到琅邪王府去迎奉司马奕,司马奕当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九日,将晋哀帝葬于安平陵。第二年,改元太和。司马奕是怎么死的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掌握朝政,桓温有意废掉司马奕自立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而不能生育子嗣,其男宠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在宫廷参侍,后宫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亲子,于是逼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即日桓温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咸安二年(公元372年)正月,降封为海西公。同年四月,司马奕被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时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知道这些情况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地度日,尽量避免嫌疑。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十一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司马奕自知复辟无望,又怕再遭祸端,便有意表现得平庸以求平安,整天在家沉迷于酒色。朝廷以司马奕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时年四十五岁。

伏羲降龙的神话故事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 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吃人吃畜牲,害得百姓往外地逃。 人祖爷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柺杖,说声“变”,青龙柺杖变成了一条青龙。 伏羲骑着黄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柺杖。 伏羲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 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指着伏羲问:“我跟你没冤没仇,你为啥来害我?”说着,还要拼个你死我活。 伏羲说:“小小恶龙,还不跪下认罪,看我要你的命!” 这时,老头儿现出了黄龙原形,张牙舞爪,口吐黑气,直向伏羲扑来。伏羲不慌不忙,拿起青龙柺杖迎了上去。这青龙柺杖是老天爷送给伏羲的,不管遇上啥妖怪,只要用它去打,没有打不胜的。 黄龙不知道这柺杖的厉害,一个劲地往伏羲跟前蹿。伏羲一柺杖打在黄龙身上,打得它鲜血直流。黄龙害怕了,眼看斗不过伏羲,赶紧朝东逃窜,拱到东边的大海里。 黄龙经过的地方,拱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大沟,这就是黄河。


神话故事:伏羲降龙

伏羲,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陇西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有伏羲降龙的千古神话。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 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吃人吃畜生,害得百姓往外地逃。 伏羲降龙 人祖爷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 伏羲骑着黄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拐杖。 伏羲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 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指着伏羲问:“我跟你没冤没仇,你为啥来害我?”说着,还要拼个你死我活。 伏羲说:“小小恶龙,还不跪下认罪,看我要你的命!” 这时,老头儿现出了黄龙原形,张牙舞爪,口吐黑气,直向伏羲扑来。伏羲不慌不忙,拿起青龙拐杖迎了上去。这青龙拐杖是老天爷送给伏羲的,不管遇上啥妖怪,只要用它去打,没有打不胜的。 黄龙不知道这拐杖的厉害,一个劲地往伏羲跟前蹿。伏羲一拐杖打在黄龙身上,打得它鲜血直流。黄龙害怕了,眼看斗不过伏羲,赶紧朝东逃窜,拱到东边的大海里。 黄龙经过的地方,拱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大沟,这就是黄河。


庞统因诸葛亮的嫉妒之心而死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延伸阅读:・诸葛亮就没摆过空城计・甘愿娶丑妻另有所图? ・名不副实 何以能登上神坛 学者汪宏华最近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座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全新、深刻的解评。 一、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 *** 彭k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k帮忙,庞统必会功亏一篑。 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二、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对于诸葛亮,笔者已在《破解之“三国五方”结构》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刘备、夺天下的雄心,此亦“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隐意。但他们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占星术,在罗贯中看来都是惑人的方术或者攻心术。彭k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就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k了? 一般而言,《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而且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动作可分解为: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哟。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居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罗贯中的“宿命回护”手段可谓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种解释最后似乎都应验了,其实都是人为操纵。所以,现代人不必再对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样的姿态修复自己,成全司马天下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详见《破解之“三国五方”结构》)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如果庞统没死的话,对诸葛亮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看要从哪方面讲了,诸葛亮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庞统比诸葛亮更忠诚,从这一点而言刘备会信任庞统比诸葛亮多一些,法正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刘备高超的用人的水平,肯定不会把他俩放在一起。两大战区各一个 纵观三国 历史 ,算无遗策的诸葛亮,却在著名的《隆中对》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漏洞? “先取荆州,再进蜀川,联合东吴伐魏,最后收复中原,进而统一天下的谋略。”然而,攻取益州时,诸葛亮被任命坐镇荆州,因为大后方也需要人留守,因此 历史 上是庞统随刘备征伐,献上了上中下三计,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刘备才得以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功劳要分庞统一份。 实现《隆中对策》能否没有庞统? 徐庶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也。 然而 历史 并非这样,刘备败走夷陵,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有力有不逮之时。 庞统死时年仅36岁,算得上英年早逝,那么如果庞统后来没死,对诸葛亮而言是好是坏,对蜀国而言又如何? 首先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庞统的品性与才能。 庞统与刘备 庞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庞德公同族的侄子,其貌不扬,少时才华不显,直到他二十岁,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才发现其有大才,称赞为:“南州士之冠冕。”南州士族才子中,无人出其左右了。 自赤壁之战后,庞统先是到了东吴投靠孙权,此时的庞统也已经快三十了,但孙权认为其有轻视周瑜之象,而表示坚决不用(周瑜是孙权最爱的将领),从这可以看出庞统确实有点恃才自傲? 我们再来看多几个典故。 庞统在周瑜帐下任职功曹,所谓功曹,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品论将臣功过的,有点像现在喷子或者拍马屁的人。 可古代儒家人还是讲究个就事论事的,很快很多臣子发现他点评得有些“夸大其词”,其评论的要远远超过当事人的实际品行才华。 庞统说:“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弱,善人少恶人多,我兴起这样的风俗,是想助长正道,树立一些好榜样,改善世风……” 从这可以看出,庞统看待事情,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的,有不一样的切入点,也想得更为深远。 周瑜死后,东吴又不会用他,他转而投靠了刘备,初时,他以从事身份来应聘职位,刘备就给了他一个耒阳县令的位置。可是他又摆谱了,在位期间,不理政务,于是被刘备直接撤掉。 这自然是庞统想引起刘备的注意之策,可倒也没猜到,会直接丢了工作。 不过他留有后手,东吴鲁肃后给了刘备一封推荐信,鲁肃称其为:“非百里才也……“不是百里之内随意能找到的一个人才啊。 诸葛亮也曾在刘备耳边提起这人,于是召见了庞统,发现其真的有大才,于是给了个治中从事的职位,庞统便一跃成为一流谋士了。 可以看出,庞统虽然有点傲娇,却是喜欢谋定而后动,双管齐下,考虑周全,又懂得以退为进的人。 除此之外,庞统还光明磊落,不是谄谀之辈。 有一次刘备问道,”当年我去东吴,周瑜上书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可有此事。” 庞统时任周瑜功曹,这里面不免有庞统的策略在里面。 庞统只回答了四个字:“确有此事”。 在刘备没有发怒,认为当时各为其主,只是想起来后怕啊,原本以为连孙吴抗曹,是大势所趋,也没什么危险,没想到自己去东吴却是走了一趟鬼门关的。 刘备拜庞统和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既有军师计谋之职,又可领军打仗,这样的人多是全才才可委以的重职。 天赐良机 刘璋被张鲁所败,又闻曹操要讨伐,内忧外患下,遂听从张松和法正两人的建议,迎刘备入蜀攻拒张鲁。 刘备也要实现隆中对中的第二步,进取巴蜀了。可是大后方只能留下诸葛亮来守,刘备其余的谋士,例如““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是中庸之辈,普通的儒学人才而已。 因此兵分两处,进取巴蜀,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则把庞统带在了身边。 初时,刘备心有顾虑,不能决断,言道: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则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听闻言之有理,便同意取益州了,相比而言,当年的刘备可是放着荆州不取,诸葛亮数次劝解,都被刘备以仁义为先拒绝了。 显然庞统更是刘备肚子里的蛔虫,既能看透刘备夺取天下的野心,也能想法成全他的美德。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是为了成全刘备入蜀的正义之师,而主动中了蜀将埋伏而死的,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不过确实是他消去了刘备的顾虑。 于是就如何夺取巴蜀,庞统献有三计,大概意思就是: 上计:暗派精兵,日夜兼程,绕道直取成都。 中计:诈还荆州,引敌将来送,缉拿取兵,进而一路攻城。 下计:退回白帝,引荆州兵马,徐徐图之。 刘备最终选了中计,一路成功攻城拔寨,攻取涪城时,刘备大摆庆功宴,志得意满,有些轻飘飘,喝了个烂醉如泥。 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一旁的庞统却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庞统再次作死,当着众人的面,顶撞上司,这次刘备发怒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你说话不当,滚吧! 然而,刘备很快就后悔了,说道:“刚才是谁的错?”庞统说:“是我和主公的错。”很快席间便恢复了欢愉的气氛,懂得相互给台阶下,庞统不是愚忠,愚义的人。 可从庞统说的话中,我们倒是可以知道,他与刘备谁是真仁,谁是假义,高低立判。 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次攻城中庞统被乱箭射死了,你说一个军师,拿笔杆的去冲锋陷阵,这不是闹笑话吗? 据传,益州此时基本要定了,刘备有意要让诸葛亮过来主持大局,庞统则有意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这件事上是有些意气用事的。因此主动带军攻城,结果被乱箭射死。 刘备将其葬于落凤坡,每每想起庞统,还会流泪,他作为主公,没察觉属下有斗气的想法,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尽管庞统有些骄傲,有些自尊,但不失为一个忠义有才的谋士,那么他的死究竟对诸葛亮而言是好是坏呢? 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理由如下: 于诸葛亮而言 诸葛亮如何评价庞统? 诸葛亮: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庞统如何自评? 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译:论辅佐君王策略和分析事物内外联系我是有些天赋的) 一:诸葛亮并没有争权,求荣华富贵的心思,要不然早投奔曹操去了,何必躬耕南阳,又于刘备危难之际扶大厦于将倾? 二:就算庞统有些争权的心思,首先,他能否撼动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是在刘备最穷酸之时跟随刘备的,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刘备起码算仁义, 历史 上对诸葛亮一直恭敬,称为如鱼得水。 在此基础上,无论庞统的地位能走到哪里,除非他的才华真的远在诸葛亮之上,显然并非这样,卧龙还是要比凤雏高上一筹,因此对诸葛亮没有影响,顶多是分出一部分权力而言。 三:分出一部分权力,对诸葛亮反而是好事,诸葛亮怎么死的?是军中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而死的,如果有人分担一下他的职务,诸葛亮或许要长命一点,毕竟原本他一个耕地的,底子还挺好,却硬是劳心费神,心力交瘁而病入膏肓。 于蜀国而言 隆中之策顺利实施到第二步,庞统也是重要的一环,有他,诸葛亮可坐镇后方,他去开疆扩土,如诸葛亮坐荆州,庞统取益州。或者换之。 隆中之策,唯一算漏的地方,估计就是刘备除了诸葛亮之外,还得再要一个智谋人才啊! 如果庞统没死,有一人与关羽共同坐镇荆州,荆州或不会失? 如果刘备夷陵之战,如果将庞统带在身边,也就不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导致兵败? 如果诸葛亮后面北伐,后方若是有一个能人坐镇,必然会顺利得多? 因此,诸葛亮和庞统于蜀国而言,更多不是鹬蚌相争,而是珠联璧合! 因此于刘备,蜀国而言,卧龙,凤雏缺一不可! 要说如果庞统活着,蜀国又进而谋得天下,对诸葛亮而言有什么损失的话,就是没有成全诸葛亮的忠烈之名吧。 毕竟后人多敬仰他的才华,可更敬仰他的品性! 至于蜀国得失凤雏,时也,命也!

高演到底是怎么死的

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11月),字延安,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三位皇帝,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
因病驾崩
之前高演封废帝高殷为济南王,并约定不杀害他,但后来违反了约定。皇建二年(561年)九月,高演出于政治利害关系把高殷杀害。娄太后探病,再三问高殷的所在,高演不应,太后知道高殷已被害,发怒。临终前悔过,叩头求哀。没过几天,心情平静下来后,高演又愧疚起来,觉得自己对不起兄长高洋。这种内疚的心情整日整夜折磨着他。不久,他神志开始有些错乱了,眼前总是出现高洋等持剑为高殷报仇的幻象,皇后连忙叫人来“驱鬼”,将煮沸的油在宫殿内外扬洒,命令太监、仆役们个个手持火炬,整夜围着宫殿站立,防止“鬼魂”侵入宫殿。
高演受伤以后,病情急剧变化。以前的幻像又现了。他整日整夜不吃不睡,只是跪在地上,叩头求饶。神志稍一清醒,他就想起自己一旦死后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的大事。本来已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但细细一想,又有些心惊肉跳:我欺负高殷年幼势单,杀君篡位。谁又能保证我死后,长广王高湛不会把我的儿子杀了,自己当皇帝呢?何况高湛并不是那种仁义之人。斟酌再三,他觉得万全之策是改立皇储,另立高湛为皇位继承人。


魏晋名士代表人物

魏晋名士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王导、谢安、曹植。
1、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2、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诏罢天下兵役时,他反对废除州郡武备,此后局势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5、刘伶(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向秀出身河内向氏,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
7、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8、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9、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10、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魏晋的名士有哪些

魏晋名士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应_、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部分人物相关简介:1、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2、刘伶,字伯伦,沛国人,魏晋时期名士,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3、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_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 上一篇:htc z510d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