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声叹息』的结局是怎样
《一声叹息》改编自王朔的《狼狈不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爱情电影,由冯小刚执导,由张国立、徐帆、刘蓓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宋晓英与情人李小丹之间处理着微妙关系的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职场男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一名同时坠入爱河,从此"一饰两角":丈夫和情人。但是在最后离婚的关头他却犹豫了,同时妻子出事他在陪护中也知道了妻子的不容易,最终选择回归家庭,但是影片的最后那个镜头也是很无奈:对于情人,他还是爱的吧,可是毕竟时间不对,只能一声叹息!影片以男主在沙滩上看着妻儿戏水时接听一个电话结尾。男主那一脸惊慌之色成为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悬念。茫然地张望使人感受到婚外恋给当事人的不仅是迷惘,而且在以后生活中会不时地给人一个措手不及。影片以男人回归家庭、正室保卫婚姻成功为结局,但维持婚姻的难度,依旧被影片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即使像张国立这样的正经人也会陷进婚外恋的漩涡。在家庭和爱人面前,他不忍心割舍任何一方。他不想伤害任何一个爱他的女人,确又把两个女人伤害得越来越深。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解决办法。最后一幕,张国立带着黑泳帽,惊慌失措地回望。乍看起来像是个小偷。这也影射了他的生活现状以及他未来日子的窘态。日子照过,作家的出轨成了生活的插曲,就像人的唉息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生活即便再狗血,但时间也不会因为谁而停止,那一声叹息也就只是一声叹息而已。婚姻主题的电影也就跟家务事一样,说不清道不明。
帮写一篇电影《一声叹息》的观后感。
看这部片子总时不时的看见自己的影子,虽然我还没结婚,女人总有些共性,换做是你你是愿意做被伤害的妻子还是被宠一时的情人。。。谁能肯定自己今生只会爱上一个人了,但是像梁亚洲这样,也正是应了那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作为剧中妻子本身就具有的悲剧色彩,她太爱家太爱孩子太爱老公,这本来也没什么错,但她忘了要爱自己,也许我现在能这样说,也可能是我还没结婚的原因,二十岁结婚,到三十一岁时,十一年,这样朝夕相处,大概所有的激情都消失殆尽了吧,结婚后,一切都变为理所当然和习惯,审美疲劳应该是个共性问题,当梁亚洲回到家里,对着裹着毯子哭泣的妻子,他的那段话,是让我听见最心酸的: :“我对你和女儿的是另一种感情,晚上睡觉的时候摸着你的手,就象摸自己的手,但要是锯掉你们的手,就象锯自己一样,疼。…….我是爱她的。你们是两种不同的爱,谁也不可以代替谁……”妻子哭着问她:你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爱我了的呢? 看到这里,我真的想流泪,也让我对结婚不在像以前一样向往了,男人对你的爱总是随时间变了味,而女人的爱还始终是爱,像陈酿的酒,越久越香,若是这样相比较,男人的爱太像经不起放的女儿红,十几年不变味已经很难得了。 男人总是轻易的犯错,当然不止男人是这样,有时候女人更甚。李小丹的眼神,从第一眼见到,就算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也知道,梁亚洲没救了,这就是一个桃花劫,况且梁亚洲还是一个有贼心贼胆就缺贼的男人了。作为一个写文字的应该更是有很多幻想,李小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所以无需多余的语言,仅仅是说我拉链又坏了,梁亚洲就俯下头为她弄好,如果我仅看到这儿,我还是觉得蛮温馨的,可是就在那轻轻的一握手,不过四个芊芊手指的力量,就让一个男人到家门口而不入。。。心酸。。。每个人都是会追求新鲜感我承认,但是这一幕无论怎么样也会让婚姻中的女人深受重伤,没有一份爱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我想这些疮口应该在女人最柔弱的心上,每一个认真结婚的女人,谁不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该怎么样去相信男人,只要有了外遇的男人,再不会说谎也会说谎,然而女人的心终究是世界上最灵敏的仪器,任何一点改变都是感觉得到的。 作为李小丹应该也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源于她是认真的,不是像俗套的情节是为了男人的钱后来满足了又离开伤心男人悔过又回到妻子的身边。这部片子最让人的心酸的莫过于它是没有欺骗的,都是不掺假的感情,所以才让人揪心,才让人疼得厉害。接受一个从家庭出来的男人,就像从一大推记忆的灌木丛中找到一湾泉水,总是有许多你清理不了的东西,像无数的乱发缠着你的手你的心,所以,爱上已婚男人,注定会是痛苦的,爱得越真痛得越真。他爱她吗?应该是爱的,但是有一幕让我记忆很深,当李小丹生气走的时候,他的拖鞋掉了,他回去穿上了又再去追的。。。也许这也是他的爱保留的地方吧,他的爱还没有到不顾一切,作为一个中年男人,他怎么样还是要穿鞋的。记得曾经有一次和从前的男友吵架生气跑出来,他追出来,大冬天的没穿袜子,虽然他现在已经不爱我了,但是这一幕还是会让我一直温暖的。女人的恋爱一定要是年轻的不顾一切的,太浓重的爱像无止尽的时间一样我们消磨不起,感受不起,等不起。当你爱上一个已婚男人时,他的妻子也年轻过,他们曾经有的回忆就算有时候对男人是一种负担,却是能束住你的手,让你望而却步,让你狼狈不堪。 最为妻子,不想多言,捍卫住最后的婚姻,但是那个留在身边的人已经不完整的,他会时而走神,但是我们谁都不是完美的女人,偏又想占有一个男人的一切,怎么可能了,再完美也会有审美疲劳的。只能这样想,婚姻毕竟是最终留守的地方,虽然也许留住你的仅仅是苍白的责任感。女人结婚了后能再要求怎么样了?每个女人都变得卑微,也许只能往家里摆一个捉鬼的钟馗,妄求男人的心从此如止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你发现时间越久,你需要越糊涂,女人那灵敏的直觉只会是伤害自己的细小针尖。 作为那个梁亚洲,那个跪在情人脚下,扇自己耳光的男人,所有的结局不会是当初那样想的,就算你付出了再大的勇气和努力,正如片子的开头:有些事隆重地开幕 结果却是一场闹剧 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 结果却变成了悲剧 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 一幕幕开场的锣鼓 一曲曲落幕的悲歌 如今都已随风而去 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一声叹息,为情海中挣扎的人而揪心!
电影《一声叹息》结局张国立看到了什么?
电影《一声叹息》的最后,张国立饰演的粱亚州看到李晓丹打来电话,或者可能站在粱亚州身后。他没办法忘记李小丹,或者说没办法忘记婚外情带来的刺激和回春的感觉。男人在遭遇中年危机时可能会从外部寻找新的刺激,比如和年轻女孩交好,证明自己青春永驻。如果英子有情感洁癖或者不投入这么多,或者不会轻易原谅丈夫,阴影一直都在,她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弥补这一切,即时镜子碎了之后粘合起来仍然会有裂纹。其实婚姻制度最早并不是爱情的延伸,而是雄性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能够传承给自己的后代而设置,女性则是为了依靠男性养活后代。影片评价:这部电影深刻地体现了男人步入中年后的感情生活,不自觉地成了感情的俘虏。梁亚洲这个男人对两个女子的不同感觉,在吃葡萄时与吃葡萄后的酸甜苦辣。片中梁把李小丹放到树后作势要走,在哀求无望时李小丹果真从树上跳下,摔伤了腿。趴在梁的背上,李哽咽着说怕梁真的离开自己。也表现出了许多婚外恋者对这份感情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的心态。宋晓英的意外摔伤,让梁亚洲解决了这种三角关系。影片以梁在沙滩上看着妻儿戏水时接听一个电话结尾。梁那一脸惊慌之色成为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悬念。茫然的张望使人感受到婚外恋给当事人的不仅是迷惘,而且在以后生活中会不时地给人一个措手不及。
电影《一声叹息》结局张国立看到了什么?
电影并没有拍出来。《一声叹息》改编自王朔的《狼狈不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爱情电影,由冯小刚执导,由张国立、徐帆、刘蓓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宋晓英与情人李小丹之间处理着微妙关系的故事。该影片于2000年9月20日在北京上映。影片评价:这部电影深刻地体现了男人步入中年后的感情生活,不自觉地成了感情的俘虏。梁亚洲这个男人对两个女子的不同感觉,在吃葡萄时与吃葡萄后的酸甜苦辣。片中梁把李小丹放到树后作势要走,在哀求无望时李小丹果真从树上跳下,摔伤了腿。趴在梁的背上,李哽咽着说怕梁真的离开自己。也表现出了许多婚外恋者对这份感情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的心态。
这是什么电影(电视剧)?
海扁王 Kick-Ass (2010)导演: 马修·沃恩编剧: 简·古德曼 / 马修·沃恩主演: 亚伦·泰勒-约翰逊 / 科洛·莫瑞兹 / 尼古拉斯·凯奇 / 克里斯托夫·梅兹-普莱瑟 / 马克·斯特朗 / 琳德西·冯塞卡 / 埃文·彼得斯 / 克拉克 杜克 /黛博拉·特维斯 / Garrett M. Brown / 苏菲·吴类型: 动作 / 惊悚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0-04-16片长: 117 分钟又名: 劲揪侠(港) / 特攻联盟(台) / 超屌侠海扁王的剧情简介 · · · · · · 戴夫·莱泽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和所有普通的男孩一样,梦想有一天可以成为超级英雄,只不过他把自己的这一梦想带入了现实。在网上购买到一套廉价的绿色连体衣之后,戴夫便开始了只身打击犯罪的行动。虽然第一次行动便让戴夫身负重伤,不过戴夫可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伤愈之后的戴夫在一次阻止斗殴时,被热心的群众发现并拍摄,之后关于超级英雄“海扁王”的事迹便传遍整个城市。成为传说中超级英雄的戴夫在一次行动中结识超级英雄父女“大老爸”(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饰)和“超杀女”(科洛·莫瑞兹 Chloe Moretz 饰),之后戴夫遭毒枭集团老大弗兰克·阿米克(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之子伪装成的英雄“红旋风”(克里斯托夫·梅兹-普莱瑟 Christopher Mintz-Plasse 饰)的利用,让“大老爸...
这是什么电影或者电视剧啊
韩国电视剧《闭嘴花美男乐队》 在第一集 不过那句话是有人自己加上去的 只是把图截了下而已 你可以自己去看 就是第一集前面部分 快要打架的时候 金贤洙的特写中文名: 闭嘴!花美男乐队 其它译名: 闭嘴_花美男乐队、闭嘴花美男乐队、遇见花美男乐队 出品时间: 2012年 制片地区: 韩国 主演: 成俊,金明洙,金民锡,赵宝儿,刘民奎,李炫在 集数: 16集 类型: 偶像、爱情 上映时间: 2012年01月30日 接档剧: 《花美男拉面馆》 播出时间: 2012年01月30日—2012年03月20日 播放电视台: TVN电视台 档期: 月火剧(每周一、二播出) 语言: 朝鲜语
《一声叹息》里张国立最后紧张的表情意味什么意思?
张国立的露水恋情,不明不白的结束了,但是,结束不意味着永别,冯小刚的用意也许是,在他们认识的地方,再次的见面... 一家三口到海南度假,玩的开开心心.当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不说话,不做声...眼瞅着妻子和孩子马上就又走过来了,拿着的电话无人应答,又不知如何收场... 心怀鬼胎的人不免紧张,不免心惊胆寒,不免做贼心虚...害怕而又期待的心情...就在那回头的一瞬间...忘,是忘不掉的...可是如果再次的出现,又不知如何是好...张国立颇有深意的一回头,正是带给大家无限的想象...既可能是回身面对观众一种歉意,告诉大家虚惊一场...拓展资料《一声叹息》改编自王朔的《狼狈不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爱情电影,由冯小刚执导,由张国立、徐帆、刘蓓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宋晓英与情人李小丹之间处理着微妙关系的故事。该影片于2000年9月20日在北京上映。
曾经安静的男人的剧情介绍
可是在这一天里,鲍勃因无意中救了维纳沙而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生活就此开始改变……鲍勃随后发现,其实生活犹如一个接着一个的谎言,充斥着他紧绷的神经。他试着度过了一小段的快乐时光,但是最终鲍勃没有走出自闭的阴影。他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维纳沙曾点燃他内心孤寂的灯,但是随着一件又一件的意外,这盏灯彻底的熄灭。鲍勃一开始想为了维纳沙拯救一切,后来他发现,自己不过是被维纳沙暂时利用的一个陪护者,也许这是鲍勃非常偏激的想法,但是真实的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希望。当他怒气冲冲的来到公司,似乎一切又回到了那天,子弹踩在自己的脚下,身边的人在惊恐尖叫。鲍勃的视线里维纳沙的笑容在闪耀。还记得片尾鲍勃的独白么?我只是希望你注意到我的存在。原来都是一场梦,没有英雄,没有名利,不曾在你世界存在过。整个故事准确的说是在从那位主管在找男主角要资料不见人开始,往后都是导演对男主角对生活的幻想的拍摄,整件事不全是鲍勃的幻想,影片的最后是真实的鲍勃自杀。整个影片用了比较特别的拍摄手法,导演对鲍勃的幻想的拍摄值得人们对生活的深思,然而最后对于鲍勃的自杀有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在有些时候,必须牺牲那些患病和赢弱的羊只,以拯救整群羊。这句话在影片出现两次。这是那些“安静”的人的内心独白。影片沉闷的手法,叙述了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存活的一个又一个的被人忽略的生命,当然,这些生命曾经幻想被人重视,与人正常接触,但是在一个封闭,有着巨大压力的环境,人们的私心完全大于对他人的关心,所谓关心也是在名利与美色之间游走。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安静的生命,并非罪恶,鲍勃最后选择自杀,证明了,他们被忽略,完全就是我们的罪恶.............
有人看过这个电影 曾经安静的男人 吗
《曾经安静的男人》是由弗兰克·凯佩罗(Frank A. Cappello)执导的喜剧片,克里斯汀·史莱特,伊丽莎·库斯伯特,威廉姆·H·梅西等参演。影片沉闷的手法,叙述了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存活的一个又一个的被人忽略的生命,当然,这些生命曾经幻想被人重视,与人正常接触,但是在一个封闭,有着巨大压力的环境,人们的私心完全大于对他人的关心,所谓关心也是在名利与美色之间游走。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安静的生命,并非罪恶。
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迅雷下载
《一声叹息》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lvZtZGvF9wEYHzWhwTvfg 提取码:8xre 《一声叹息》改编自王朔的《狼狈不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爱情电影,由冯小刚执导,由张国立、徐帆、刘蓓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宋晓英与情人李小丹之间处理着微妙关系的故事。
冯小刚的作品有哪些
冯小刚的作品有:《北京人在纽约》、《永失我爱》、《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甲方乙方》、《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出演作品)《凯旋在子夜》、《爸爸》、《童梦奇缘》、《破事儿》、《建国大业》、《最爱》、《谁说我不在乎》、《冤家父子》、《非诚勿扰》、《一九四二》、《老炮儿》等。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冯小刚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冯小刚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届百花奖、一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冯小刚曾担任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
冯小刚的作品
冯小刚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天下无贼》是由冯小刚执导,刘德华、刘若英、葛优、王宝强等人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4年12月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根据赵本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对扒窃搭档在一趟列车中为了实现一个名叫傻根的民工“天下无贼”的愿望,便与另一个扒窃团伙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的故事。评价:《天下无贼》讲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故事。在影片中,从乡下出来打工的傻根打死也不相信天下有贼,这种顽固的“傻”在当今社会实属罕见,而更为罕见的还是王薄、王丽这两个江湖大盗为完成傻根“天下无贼”之梦所做出的自绝后路、难以置信的选择。这两种不可能对《天下无贼》一片的叙事构成了最大挑战。但正是在这里,冯小刚显示了自己的叙事智慧,他不仅要把这一切不可能统统化为可能,还要让它顺理成章,发人深省。为了“傻根”之傻的可信,他甚至设置了与傻根朝夕相处的群狼,更设置了一群笃信“贼满天下”的老乡,这一切都使这种傻充满了个人气质。
一声叹息
有时候,千言万语也抵不过一声叹息。
有时候,一声叹息便表达了所有无法言说的内容。
我常常会于无声处,独自叹息。无关风月,无关痛痒,关乎心情。
看一本书,会一声叹息。比如,看到黛玉葬花:肩上荷把花锄,锄上挂着香囊,手里还要拿一把花帚。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入桃花深处。心思之细腻与精巧无与伦比。遍观金陵十二钗,恐怕也只有黛玉才会精心为那些落花找一个埋香冢吧?恐怕也只有黛玉才会为落花浅吟低唱,凄凄而哭吧?每每及此,总会忍不住轻轻叹息。叹黛玉的娇柔,叹黛玉的深情,叹葬花的黛玉,叹作诗的黛玉,叹宝黛没有结局的爱情。
读一首诗,也会一声叹息。比如,陆游的《钗头凤》。陆游偶游沈园,偶遇唐婉,彼时,唐婉已再嫁赵士程。沈园春色满园,唐婉安排酒肴,亲自为陆游斟了一杯酒。这一杯酒,有那么多的无奈,有离别多年难以诉说的情意,这一杯酒,苦涩得难以下咽,凄楚的难以下咽,而陆游不得不强颜欢笑的饮下。陆游连用三个“莫”三个“错”,表达了他心中的无奈与遗憾,而唐婉的回诗,连用三个“难”三个“瞒”,道尽了她心中的绝望与悲痛,读来令人心碎,令人伤怀。还是会叹息。叹陆游,叹唐婉,叹他们令人心碎的爱情。
看一场电影,也会叹息。比如《廊桥遗梦》。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婚后生活平静琐碎,缺乏激情。《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为拍摄麦迪逊县的廊桥而来,与居于此地的弗朗西斯卡相遇、相识和相恋。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弗朗西斯卡选择了后者,而罗伯特则选择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半生的彼此怀念。我也会叹息。叹他们激烈的爱,叹他们巨大的克制,叹他们对人生的抉择,叹他们半生隐忍的爱。
听一首老歌,也会叹息。看到一处旧景,也会叹息。走到一条老路,也会叹息。看到月光,看到星光,也会叹息。翻到一堆旧磁带,旧CD,也会叹息。吃到一瓶辣酱,一瓶牛肉酱,一瓶西红柿酱,也会叹息。翻到一张老照片,眼光碰到一个旧日同学,也会叹息。甚至下一场雨,开一朵花,拂一枝柳,也会叹息。一声叹息,包含了太多欲言又止的万语千言,包含了太多欲语泪先流的苦楚与幽怨。
说什么万语千言呢?不如,于目光柔和时,来一声叹息,轻轻的叹息。
一声叹息
2018年1月29日上午合肥市教育局最终还是发布了全面开始放寒假的通知,只留下高三还在坚守。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叫好有人吵。
“天都晴了,放的什么假?”也有人说:“天都冷成这样了,怎么不放假?”
“考试考着考着就停了,这算怎么回事?就不能再坚持两天?”也有人说:“天气预报早就告诉我们有很多天的恶劣天气,为什么不早点下寒假通知?”
“天天都在复习,现在白复习了。教育局的领导懂不懂教育,期末考试不考怎么办?”也有人说:“这让我们寒假到底是温习旧的还是去预习新的?”
、、、、、、
放也是怨声载道,不放也是怨声载道。但是当我们仔细回想时,这场争论不就是教育里两个根本问题的争论吗?一是教育应该承担什么,二是该用什么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教育应该承担什么?
犹记2年前一场将下未下的大雪吓跑了我们学生的上学期期末考试,1年多前一场大雨又吓跑了下学期的期末考试。2018年合肥第一场雪来得很猛烈,大雪从1月3日开始狂下,1月4日天地一片白茫茫,挨到下午中小学全部放假直至1月10日。2018年第二场雪从1月22日开始悠悠袭来,及至23日狂漂猛下,积雪又深了,24日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和农村高中开始放假,原定29日开始复课复考,28日下午又下发通知29日继续放假,29日下午再次下发通知除高三外,中小学其他年级寒假正式开始。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经历了这曲折的放假过程;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我感受到了这曲折放假给我的孩子带来的影响。但是,正因为曲折才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困境。教育者自认为我们不仅仅是要传承人类知识和文明,我们更应该培养人。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斯宾塞说:“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我们自始至终认为“传道”“受业””解惑”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教育也只能到此为止,不能有太多的附加品。可是,现实呢?
镜头一:青岛某校某老师见学生未到,多次电话联系家长不成功,几经周折后老师们找到孩子家,砸门救出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这是好事,这么负责任且机敏的老师应该点赞无数次,但是就有人拿出来比较,说他们的老师仅仅只是电话联系家长,联系不通也就不管不问了,他们的老师太不负责了。这里,要求教育者机敏迅捷如警察。
镜头二:某市面临文明城市评选,要求学校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回家再引导爸妈遵守交通规则,说话文明。让孩子学会讲文明,这是教育的职责。但是教育孩子回家去教育家长,让家长也能讲文明,这难道不是笑话?但是确实有太多的家长有不文明行为,还真的需要我们的孩子回家教育。这里,要求教育能管孩子也能管家长。
镜头三:某市一到夏天就要求老师要天天跟学生讲妨溺水。甚至学校要打出“珍爱生命,远离池塘”的标语,然后在讲台上要求张贴“每天放学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妨溺水(勿撕,全年有效)”且不说远离自然的水源有多么的荒诞,只看那“全年有效”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么紧张。每个孩子既是家庭的珍宝,也是学校和社会的珍宝,我们理应时时照顾考虑。但是,我们没提醒过孩子一天要吃三顿饭,会不会有的孩子只吃两顿饭呢?会不会有孩子会饿死呢?我们没提醒孩子吃饭时要注意不要噎着了,那么孩子噎着会不会找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呢?我们没告诉孩子穿衣服要一件一件的穿,那么孩子受凉了,我们教育者是不是有责任?或者上下衣反穿来学校,这是不是我们的失误?我们的责任有没有底线?这里,要求教育是随身的保姆。
镜头四:某市某学生上学路上遭遇意外,学校必须负责,因为那是学校要上课,所以孩子才会出门来上学的。这里,要求教育是贴身的保镖。
镜头五:湖南省某市高三学生带着弹簧刀进学校只因心情不好就杀死为自己争取奖学金的班主任老师。有人说为什么孩子带刀进校园你们学校都不知道?有人说这孩子有心理问题你们老师为什么不提早处理?教育只能一边摸着自己被砍掉的手脚一边点头。这里,要求教育是先知。
镜头六:某重点高中,一生在学校跳楼。有人说,那个学校管得太死了,太紧了。你们学校怎么就没提前发现一点情况?没提前去了解那孩子的困难?这里,要求教育是上帝。 ……
哦,下雪而已,干嘛扯那么多?是哦,下雪而已,放假而已,干嘛想那么多?可是啊,我们的教育敢不想吗?上学路上孩子出现交通意外,肯定跟学校脱不了关系;孩子受冻感冒生病了,肯定跟学校脱不了关系;低温引发特殊体质的孩子的某些毛病,肯定跟学校脱不了关系;甚至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时出的问题,估计学校也要受牵连。放假前有人说“今天肯定很多人要摔倒了,到时教育局敢不放假?”是哦,谁敢不放啊?如果不放假,孩子损失的一根汗毛都得找你们教育领导理论。教育要讲究担当,但是所有责任全部归咎于教育,教育担当得起吗?教育要培养坚韧的品格,可是这坚韧没有人支持如何培养得了?
放假真的是教育系统的领导不懂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还是我们逼得教育系统的领导不能懂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不能早早做决断是教育系统领导做事优柔寡断还是我们逼得教育系统领导不能果断行事?
一个孩子出门在外,我们担心他磕着碰着伤着了,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只要一出事就全部找学校,找教育主管部门,这却不是常理。据说,某国学校组织孩子上山野营,出意外或危险是不用学校担当的,因为有家长担当,有健全的保险担当,所以学校放心组织,孩子们该亲近自然就亲近自然,该冒险就冒险。我们呢,春游,秋游学校几乎不敢组织,最多敢找个平坦的无明显危险的地点在老师的圈护之下走一走。我们的教育害怕呀!我们的学校害怕呀!我们的老师害怕呀!多一事,出事后责任在你,所以不如少一事。学生学习习惯差,批评还是不批评这是个问题,孩子如果心理有问题被批评后引起危险怎么办?学生上课玩手机,这手机收还是不收也是个问题,如果收了手机路上出事或者是跳楼了怎么办?孩子上课睡觉,是喊醒还是不喊醒,如果因为影响他睡觉的心情,从此记恨,某时报复,又该如何是好?学生不做作业或作业不认真,是留还是不留,如果耽误了孩子吃饭,饿着了他,家长会不会不高兴?一个学校出了安全事故,整个教育的功劳就几乎都抹煞了;一个学校出了一个不文明的老师,整个教育的脸面似乎都丢光了;一个学校出了一个触犯法律的人,整个教育就都变成了社会的反面人物。教育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
我们已经看不清教育的本来面目了。 但是我想教育至少应该要承袭要给予要引导要创新吧?要承袭人类的文明和文化,要给予孩子希望和梦想;要引导孩子向上且向善,要创新生命和生活的新形式。可是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教育是否做了警察,是否做了保姆,是否做了保镖,是否做了先知或上帝。其他的东西人们却看不到。
多么想说,让我们的教育单纯一点吧,让他有勇气带领你的孩子前进,即使这前进里有孩子落伍了,受伤了,甚至是消失在时代的潮流里。但是这声音一放出去估计就会被臭鸡蛋给砸回来:你们为什么没有一点担当的精神?呵呵
放假了,终于放假了,我为这一纸通知而叹息,我为这一波三折的过程而叹息。叹息,为合肥的教育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更为这如履薄冰的教育环境和毫无尊严的教育地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二、用什么来衡量学生的学习
学习,无论什么学习应该都不外乎三个步骤吧,学——练——测。即使测的方式不同,但是应该都要有检测来判断是否学会了。骑自行车,要先学习,看别人的是学;自己推上自行车尝试上车,蹬车,停车,下车,这是练;最后自己可以在正常情况下轻松骑车,这也可算是一种测。学校学习也一样,先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然后练习,最后用各类文字或非文字的考试来检测。在中国,中考、高考更是对一个学生上学情况的权威检测,甚至关涉前途。所以检测或者说考试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教育如此,外国教育也不免俗。即使是英国BBC拍的纪录片,记录英国学生在中英两国教育方式下一个月的学习状况,想要比较其效果时最终也是运用了检测这一步。这次比赛教学结束后是由独立调研机构出的综合考试作为检测方式的。可见,外国教育也是依靠考试来检测的。
这就能理解家长对于一场该到却未到的期末考试的失望情绪了。我们的孩子在考试前复习又复习,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强调又强调,我们的家长在考试前督促又督促。突然,这事情因为下雪因为低温就没了,我们大家傻眼了。之前的努力白费了,恨!气!懊恼!可是,真的是没了吗?
有或者是没有效果,首先得从学习目的角度观察。学习目的是标准,达到或没达到都得跟它比较才明白。那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呢?
《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厚古薄今(他们当时的社会),认为当时的求学者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去学习,根本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学习,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孔子觉得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经济学家厉以宁1985年写作《鹧鸪天》云:“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治学只问耕耘莫问收的态度也让今人很有启发。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学期,平时学习态度如何,学习用功与否,方法得当与否,这既可凭自己的眼耳来观察,又可凭阶段性考试做依据。何必要用一场考试来定结果?朋友圈里有一张图片,大意是家长恳求学校单独为其孩子设考试,据说孩子起早贪黑复习得特辛苦,想给孩子一个交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多么可悲!他的学习不是为了自我成长,不是为了自我丰富,甚至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点积淀,只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只是如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云“为人”而已。学习目的已经扭曲到了什么地步?如果学习是自己的事,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经过平时的学习和阶段性考试他基本已经完成了自我学习?如果能够有“只用耕耘不问收”的真实学习态度,我是否可以认为在学校没有考试检测时,自我也可用相关资料进行检测?那么一场学校考试如果不能到位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闹心了?
其实真正应该闹心的不应是一场延迟的考试,而应该是无法实现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树人。 现在的孩子时时在分数的竞赛场中,事事都离不开几门必考科目的学习,除了书本,其他一切教育都成了奢谈,学习家务劳动吗?没空;接触实践活动吗?没空;与父母经常畅谈沟通吗?没空;组织社团活动吗?没空。怕他热着,怕他凉着,怕他饿着,怕他受伤,恨不能给一个无菌恒温的环境养着。我们需要的勇气、创新、冒险、好奇、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大雪之下正是磨练毅力,铸造品行的好时机,可是我们往往不敢把握,而我们对孩子的养护方式将会对我们的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这在杨明生校长的《责任与担当》里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我们的先辈从茹毛饮血走到现在经历了多少苦难和艰辛?得要多少勇气和创新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生活?如果我们丧失了好奇心、探索意,扔了冒险精神做中国人,似乎暂时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将来呢?将来我们的子孙又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宋濂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有如此之精神才可成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杨时与友争论,需得老师程颐评点,遇老师睡觉,竟在大雪中立门外等候,雪在脚下积累起一尺多厚。有“程门立雪”之精神,杨时才成“程学正宗”。我们的孩子呢?他们被夺走了太多锻炼的机会。大雪中求学的机会在爱的名义下当然不能有,自己上学的机会因为担心也不能有,就连洗碗刷鞋端茶倒水的机会都没有,一切时间都要节约出来学习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学习和品行修炼哪个更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说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是他成功的要诀。这些难道是我们考试的分数可以考察到的吗?难道这不是一个人品行的修炼吗?衡量学习的标准本就不应该是文字考试。
下雪了,放假了,意见大了,但是为不考试埋怨多,为未树人的声音倒不大。为何?学习的目的模糊了,学习的方向不明确了。自媒体时代,各种关于教育的舆论都来了,对于教育似乎谁都可以说几句,谁都可以踢几脚,谁都可以唾几口,教育是教育社会还是被社会洪流所教育?谁能给困境中的教育一点点支持和帮助?
呜呼哀哉!“四顾心茫然”,除了叹息,我们还能做什么?
后记:写完上面的文字看了一下数据统计,吓死我了将近5000字!咋这么啰嗦呢?难怪说“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何况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的琐碎,估计更要让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