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09 12:10:44 编辑:莆仙君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1形象地描写出我对那里的向往的心理
2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以水上航行为喻,形象地描述和评价北大。“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流”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船客”比喻学生,“舵手与船工”比喻导师和广大教师。

3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了。


语文补充习题《十三岁的际遇》的问题探究的答案。最好随文练习的答案也有。谢谢!!

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预习
穹窿(qi6ngl6ng) 涉足(She) 徜徉(chang yang) 絮语(xu) 犀利(xi)
安恬(tian) 撷取(xie) 惆怅(ChouChang) 沉淀(dian) 呜咽(ye)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五、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一) 思考: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1、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阅读《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完成问题。  ①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2.理解:北大是作者的母校,但北大对作者而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校。北大是引领作者成长的师长,是作者无法割舍的朋友,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而作者也早已融入北大,成为北大的一部分。  好处: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把作者和北大之间难以分离的深厚情谊写到极致。(意对即可)3.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便于对北大发出亲切的呼唤,倾吐满腔情思;或拟人或呼告,富有修辞意义。(意对即可)


阅读《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完成下面题目。(8分)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

小题1:比喻各种恬静、安乐的诱惑小题1:比喻句形象的表达作者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离开北大,不受环境束缚,勇往直前,驶向理想彼岸的精神。小题1:“十三岁的际遇”让作者有缘北大,但她没有安于现状,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新的和发展,勇往直前,为自己“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的誓言而奋斗实践。小题1: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依恋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略


十三岁的际遇 阅读答案

1、北大学生的特点是 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让人觉得北大充满了生机。老师的特点是各有各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2、“委于我心”的是作者在北大的经历。(从后面的因此什么什么可以看出。)

3、作者强调的是不系之舟 、作用是写出了作者并不是把北大当做终点、她还要攀登到更高的地方去,她还要不断地发展自己。(不系之舟更深刻的意思是不受环境影响,勇往直前地驶向目标的精神。)
我也是初一的 加我978131863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阅读答案

15. 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16.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7.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意思对即可)
18.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
19.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0.C


阅读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节选),完成题目。(10分)①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

小题1:“纯洁的真理之光”、“清新自由的气氛”。(每个1.5分)小题1:不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逻辑上具有递进关系。(单回答“不能”,不得分。2分)小题1: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2分)小题1:读书专注、入迷,喜好争辩,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3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作者对北大的感受来概括其对北大的评价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这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来分析是否能调换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一段写的是“北大的书”,第二段写的是“北大的人”,来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二段对“北大人的描写”来扥系起人物形象即可。


阅读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节选),完成1~3题。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

1.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北大图书馆比作童话世界、仙宫,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图书馆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书对我的影响,也流露了“我”对书的珍爱之情。3.不能调换,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意对即可)


《忽略》这篇阅读的答案

17、文章开头和倒数第二段都描写了同一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2分)
答:
18、文中几次描写紫罗兰,作者描写紫罗兰有何作用?(2分)
答:
19、对孩子的心理,作者作了多次描写,请填写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答:憧憬→ →补偿→
20、怎样理解小说的题目“忽略”?它的含意是什么?(3分)
答:
21、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孩子,现在让你对母亲说上几句话,你将会说些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7、开头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心目中美好的憧憬;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2分)
18、用紫罗兰的美、引人注目来反衬小瓜苗的不被人注意。(2分)
19、把孩子的心理变化用合适的词表达出来,意思对即可,如:憧憬→心痛→补偿→失落)(2分)
20、双重意义:一是妈妈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妈妈忽略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梦想与憧憬。(3分)
21、要求:合乎情理,语言表达连贯即可得分。(3分)
(是这个吗?,如果是还满意的话请采纳)


忽略的阅读答案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第一个:
1从全文来看,以忽略为题的寓意是什么忽略了什么
2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孩子画画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性情?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
4有人说,妈妈最后给孩子买冰激凌是妈妈继续对孩子忽略,有道理吗
5读完全文你有什么联想,写下来
答案:
1、双重意义:一是妈妈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妈妈忽略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梦想与憧憬。
2、结构上与后文照应,内容上隐喻了孩子的内心是如同阳光一样美好。
3、表现了孩子坚定的信心,透出惹人喜爱的稚气。
4、是的,妈妈只注意到孩子的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5、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自己注意太多,却太多了忽略别人的愿望,别人的心理需要。做一个心思细腻的人,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第二个:
.①母亲认为瓜苗过几天会死的, 孩子则认为瓜苗会长成大苗,会结出西瓜的。
②.a 母亲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 b.拔了,这有什么哭的; c.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满分。”
③.表现了孩子坚定的信心,透出惹人喜爱的稚气。
④.老师惊讶他的想法,给了满分。 她们的区别在于为何对待孩子的想法。
⑤.表现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6.解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不必分开回答。“忽略”有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妈妈只注意到了紫罗兰的美,而忽略了小瓜苗的美,所以把小瓜苗拔掉了;而深一层的含意是妈妈没有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答案:双重意义:一是妈妈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妈妈忽略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梦想与憧憬。

第三个: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死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这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欺凌。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问题:
1.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满分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3.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 母亲不喜欢小瓜苗因为怕影响紫罗兰的生长,而小孩却爱惜小瓜苗,认为也是一条生命。
2 因为小孩子画里的想法是爱惜生命,所以老师很赞赏,给了满分。
母亲却只注重分数
老师注重内在,母亲注重结果
3 孩子爱惜生命,天真善良。
4 忽略,是指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一股浮躁的冲动,为求目的而不顾其他,连小生命都要给目的让路,得到了高分就忘记了原因。


我的母校,我的梦阅读短文答案

文章:那面镜子,我是经常梦见的。
即使在梦中,我也知道,这面长方形的镜子,镶嵌在教学大楼的入口处,它又大又明亮,像最忠实的哨兵,恭候每个早晨蜂拥而来的莘莘学子。
老校长说,当你们走进校门的时候,你们要照一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你,头发乱不乱,纽扣系好了没有,衣着是不是很整洁,脚上的鞋带有松弛吗?如果因为匆忙,你在某个细节上有所疏忽,那么镜子会告诉你。你整理好自己,带着美的仪表、美的心灵走进教室,那么你的一天是美好的,你的未来也将是美好的。
老校长穿一件浅色带条纹的薄呢大衣,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去,有着那个时代罕见的儒雅风度。他似乎已经很老了,可是他让我们如沐春风。
进入市西中学后的第一节作文评讲课,先生的脸色十分严肃,他说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全班只有三个5分。
接着他开始讲评。我好紧张,我全神贯注竖直了耳朵,希望能从中得到自己能够胜出的蛛丝马迹。
可是没有,他表扬一篇从缠毛线中得到启示的作文,那不是我写的。而且,先生的脸冷冷的,似乎再也没有朝我看一眼。
我暗暗叫苦,惨了惨了!
本来,这里强手如林,别的功课上差一点,我是心安理得的。可败在作文上,打击太大了。
14岁的孩子不懂得掩饰自己,只怕当时的表情比哭还难看。
作文本从前面的座位依次往下传,我的心怦怦乱跳。
翻开本子的时候,心还在跳。可突然间,我咧开嘴,克制不住地笑出了声——我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红的、非常好看的“5”出现在我写的那篇作文上面。还有评语,很简单的两个字:真挚!
我抬起头,一脸傻笑地去望先生,发现自己刚才纯属多心。先生乌黑的眼珠里闪着惯有的微笑,跟这样的目光接触,心一下子就温暖起来了;一种被欣赏、被宠爱的快乐,会荡漾在心头。
以致每次看到先生时都忍不住要笑。有一次先生批评我,笑,笑,吃饱笑药啦?
可是暖暖的笑意也在先生的眼眸里闪动。
回想起来,中学那几年是我一生中笑声最多的日子,仿佛把一生的笑都挥霍掉了,以后,就很难得了。
哦,市西中学,我的母校,我的梦!
17、围绕“谆谆教诲的长者风范(包含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罕见的儒雅风度”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8、围绕“以云为喻”或“‘召唤’等生动的用词”或“疑问句式的表达效果”回答皆可。(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①:这段话以“云”为喻,形容出少女洁净柔美的形象和文雅飘逸的气质。
示例②:这段话用词生动,尤其“召唤”一词生动地写出老校长对“我”的熏陶和影响。
示例③:这段话以疑问句式表现出成长的疑惑和惊喜。
19、围绕“作者的‘笑’是因被欣赏、被宠爱而快乐”和“老师的‘笑’流露出欣赏和慈爱”回答即可。(共5分,两方面内容各2分,语言表达1分)
20、围绕“温暖、爱、快乐和自信等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回答即可。(共5分,内容4分,语言表达1分)
21、事件概括围绕“老校长教导学生以镜正仪表;在琴的鼓励下‘我’拒绝在批判张先生的大字报上签名;作文讲评课喜获老师满分的褒奖”回答即可。人生影响围绕“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保持良知;快乐而自信”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