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文字
就是一场精美的佳酿盛宴有人把报告文学写作理解为简单的“纪实”,实在是对这一文体太缺乏认识和实践。事实上,写作者面对人人都司空见惯的一座熟悉的山和一片熟悉的海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的想象力和叙述力不会比古今中外的人高出多少,所以会取巧的人喜欢去寻找和猎奇些别人不太熟悉的景物与心思,反而容易成功。纪实作品既要“实”,又要“文学性”,难也就难在于此。
我看过几十年来与酒特别有感情的几代作家写“茅台”的文章与作品,老实说,大多只停留在对佳酿的口感上和心理上,基本上还属于不了解“茅台”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内容,即它的工艺过程和品质机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一般人不会接触这些。我不会喝酒,偏偏有人让我去写最厉害、最好的“茅台”,这让我有些为难。
第一次采访被称为“茅台之神”的季克良大师时,他听说我又是他的老乡,高兴地说:你先喝喝20年的茅台,方能知道茅台的好味道。我说我不会喝酒时,季老大为遗憾。我说我不会喝酒,所以写茅台时更清醒些。他想了想,笑笑说:有道理;又说,过去写茅台的人,基本都爱喝茅台,所以文章也未必都好。
何建明(左)采访季克良不会喝酒的我去写“中国第一品牌”——当“茅台”的股票成为“千股之王”时,我来到了仁怀。老实说,虽然我不会喝酒,但特别喜欢闻那里满地散发出的糟味,因为那味道是蒸熟与发酵后的粮食在自然作用下所弥漫出的浓浓甜香味。它既是茅台的底味,更是粮食的香味,沁人心脾。“茅台”为中国乃至世界白酒之王,令多少饮酒者慕求不得!
而这样一瓶酒,竟然能影响到一个政党的风气、一个国家的经济风向标和一个地区的幸福指数,以及十几亿国民们对它始终如一、爱不释手的感情,这是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然而它们都发生在“茅台”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巨大诱惑的“谜”。更不用说它是由数百道传统工艺配制而成,又偏偏在一个特别闭塞的山乡,而且又是他地无法复制的酒品。
我还特别敏感地意识到另一件事: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被毁灭和消失了的小作坊,竟然在共产党的管理下,发展成拥有仅仅品牌市值就达数千亿的国有大型企业!这些都是酒本身的味道之外的“味道”。它令我异常好奇,所以我想了解和弄清楚它。
于是,我开始了“茅台”历史和环境的探访。这种探访略有传奇的色彩,因为发现和挖掘到的东西有的竟然与我小时候看到母亲制作甜酱的工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还发现那条像我这样在江南水乡长大的人看来就是一条区区小溪流的赤水河,竟然每个拐弯里都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态变化的科学神奇,以及种高粱地的农民们在耕作时所唱的那些歌谣里也有着“茅台”佳酿的生命乐曲。
于是,我开始了寻找关于“茅台”与共产党红色历史之间的联系,因为我知道毛泽东、周恩来等那一代新中国缔造者中,几乎没有不喜欢“茅台”的。据说在庆祝志愿军回国的国宴上,周恩来一次干了几十杯“茅台”,仍神采奕奕;邓小平对“茅台”的品赏水平也是超高,呡一口便知其是哪个年份的!没有哪样食品胜过“茅台”对中国外交的贡献。这一意义使“茅台”远远超出了一般酒类的物质意义,而且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玄妙而有趣的。
于是,我开始去寻找“茅台”的先师们和当代“茅台”酿酒大师们到底如何创造这“天人合一”的神奇之物。它的原理和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一二三,而是六五四?为什么就一定跟着季节走,而非跟着人的意志与感觉走?为什么明明是人创造的“合成之物”,却非听命和顺势于四季风向、天地气候之节奏?并且还要等待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放置三五年或更漫长的时间酿制,去继续在拥抱大自然中获得一次次涅槃、一代代更迭?八十几岁高龄的季克良大师与我一次次的促膝倾谈;伏在落满历史尘埃的档案资料中,我像醉汉似地端着酒瓶始终不肯放,太多太多看似传统、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深不可测的博大精深之科学道理与哲学原理,让我着迷,让我兴奋,让我神魂颠倒。
显然写“茅台”不是一般的创作,也不是简单的“纪实”。“茅台”人啥情况没见识过?酒的文章已经铺满天下,人们需要的是对酒的品质、酒的机理、酒的科学与酒的精神及酒的社会性的了解。《茅台——光荣与梦想》一书就是奔着这一方向去努力的。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每部作品的要求都不同。写《茅台——光荣与梦想》是一次超越一般创作方法的文字旅程。首先我需要跟班,去现场看酿酒人是怎么干的,老实说我在几次大清早三四点钟起床,到制曲和酿酒车间看工人师傅们的劳动时,总热泪难忍。他们其实可能是当下最后一批还在用最原始式劳动的工人了,所以一滴汗酿出一滴甘醇的说法并不为过。我也特别为勾兑师高超、神奇的技艺所折服。当然我最佩服像季克良这样的酿酒大师,在我看来,他对茅台的感情和科学精神,远超于他当厂长几十年的贡献,因为他是用生命铸造的“茅台精神”。“茅台精神”既饱含了民族传统工艺的那份匠心,更有中国共产党人对事业、对国家、对民族的那份赤诚之爱。当然,许多杰出的或普通的“茅台”人都有这样的赤诚之爱。《茅台——光荣与梦想》毕竟是文学作品的“茅台”,所以它必定需要文字之美,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得起十多亿中国人皆喜欢的这个“国酒之王”。所以本书的创作,我一直心存敬畏——对“茅台”和茅台人;其二是必须用准确的文字和适当的修辞去讲好“茅台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要讲出别人从来不曾讲过的“茅台初心”与“茅台精神”来。是否如此,你阅读了《茅台——光荣与梦想》会给出结论的,就像论说酒品是否好一样,不品怎可知其醇香味?
《茅台——光荣与梦想》
何建明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排版:王 晶初审:张溯源二审:刘 强三审: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