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
“尬场之王”翻身了!
一直到前不久,鲁豫给人的印象还是相对负面的。
“聊天终结者。”
“只会咯咯傻笑。”
提到她,大众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那句口头禅:“真的吗?我不信。”
但最近,她貌似翻身了。
在好几位拥有娱乐精神的明星诸如周迅、那英频频翻车的《脱口秀大会5》上,鲁豫却得到了大众一致的赞美。
就这么洗白了?
我想说,或许从一开始,很多人就完完全全误解她了!
不可思议,鲁豫参与的那两期《脱口秀大会》,效果异常出彩。
弹幕区达成共识:“终于请对了领笑员!”
鲁豫好在哪?
一上场,台风稳健,先以自嘲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真的吗?
我不信
然后,抛出的梗也响了。
甚至是节奏感也挺不错。
我出个律师函吗?
现在没有人信这个玩意
有嘲讽到内娱明星动辄威胁的不良风气
而作为领笑员,鲁豫很看重拍灯这回事,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
第一,好笑是王道。
第二,段子有表达。当演员们以脱口秀的形式表达了一些她找不到方式表达的观点,就拍灯。
OK,标准明确,态度鲜明。
那具体到执行呢?
能看得出来,鲁豫非常懂梗。
不管是笑点,还是拍灯的时间点,她与现场观众和其他领笑员都是同频的,没有因为迟钝而产生尴尬时刻。
在点评选手环节,更是加分。
她会提到去年采访徐志胜时他说的金句。
对鸟鸟的脱口秀风格,她的概括也非常精准。
同时也能引述社会学知识,提出“显性社恐”与“隐性社恐”的概念。
这不仅激发了观众对于节目的讨论度,同时也能让大多数人产生了共鸣。
而这,需要文化底蕴支撑。
更让人惊喜的还有一处细节。
江梓浩表演完节目,鲁豫没有拍灯。
客观来说,他这场的表现并不算出色。
点评环节,她甚至开启了主持人模式,在引导紧张的选手说出内心所想。
这种自然而然的控场能力,让节目流程走得相当丝滑。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疑惑: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鲁豫吗?
我们对鲁豫的印象,来自网络上的各种CUT。
每一场单拎出来,都是让人尴尬到窒息的存在。
江湖人送诨号“聊天鬼才”。
采访周迅。
周迅想起曾经拍片时能跟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合作:“你能想象我有多开心吗?”
原本这只是一种表达喜悦情绪的过渡话语,鲁豫却冷不丁回复:“我不能想象。”
一下打断了周迅的节奏,导致她作势要逃离采访现场。
采访刘谦。
她非要对方说出最满意的那个魔术,催促的话太过唐突。
采访吴孟达。
问及他会不会跟周星驰再合作,她率先把一些客套的回答都说了。
这让务实、耿直的吴孟达一时语塞。
采访郭敬明。
郭敬明说他生活上的事务都需要提醒。
吃药没人提醒,忘了吃;吃饭没人提醒,忘了吃。
很少见哪个采访者会像她这么穷追猛打。
采访饮料大王。
产地说错,生产季节说错,但她仍旧以个人喜好强势安利,喋喋不休。
采访周星驰,几度让场面变得尴尬。
甚至,后来周星驰在拍摄《新喜剧之王》中,还特意设置了一个桥段,让翻红明星马可与采访记者来了场尬聊。
貌似是对这段经历的回应。
这些流传甚广的名场面集中暴露了鲁豫在采访时的一些问题——
提问唐突,措辞草率,甚至很傻。
即便把人问到尴尬至极,也仍旧步步紧逼。
但是,她真的傻吗?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她的履历。
鲁豫在大学时就拿过奥林匹克英语竞赛的第一名,随后成了央视节目《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
因为成绩出色,曾获“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但她后来放弃了金饭碗,从央视离职,加入了凤凰卫视,先后主持了《音乐无限》、《音乐发烧友》和《神州博览》。
后来,她还有幸参与主持了多项重大新闻直播节目:如香港回归、戴安娜王妃葬礼等。
直到2001年,王牌采访节目诞生,即《鲁豫有约》。
第二年,凤凰卫视专门为鲁豫量身打造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2008年《鲁豫有约》落户湖南卫视,改名为《快乐心灵-鲁豫有约》;
2010年,《鲁豫有约》进驻安徽卫视,更名为《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
再到2016年,鲁豫与东南卫视合作,节目再次升级,她担任《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主持人和总监制。
一路走来,《鲁豫有约》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采访节目(之一)。
她采访过无数大腕、明星。
鲁豫若是真傻,怎么可能打出一块金字招牌?
相反。
鲁豫不是傻,而是懂得装傻。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鲁豫曾问影帝梁家辉,假如女儿找男朋友,作为爸爸应该如何应对?
梁家辉耿直回答:“我从来不管。我女儿14岁就开始拍拖了。”
鲁豫紧接着问:“如果这个男孩你真的不喜欢,你会说吗?”
梁家辉耿直发言*2。
鲁豫依旧追问。
梁家辉耿直发言*3。
到了这一步,任何主持人都要打住了吧。
可鲁豫没有,她又操心起男孩的为人。
梁家辉耿直发言*4。
我当年的为人也不怎么样
重看这场对谈,依然会爆笑。
鲁豫“三大姑八大姨”的人设与梁家辉真挚耿直的个性,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差喜感。
同时传达出了一个父亲面对女儿感情的开明态度。
这样的对话,节目的制片人喜欢,明星的经纪人喜欢。
唯独不讨喜的,是有些“痴傻”的鲁豫。
再比如。
鲁豫采访吴孟达时,有些不按套路出牌。
但,她问出了吴孟达与周星驰闹矛盾的起源。
以及那个我们都想知道的答案。
非常遗憾,吴孟达已经逝世。
幼稚地想象:假如吴孟达健在,假如类似这样的内容出圈了,会不会促成两位喜剧之王的关系破冰呢?
一档采访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
主持人想方设法,挖掘出嘉宾的故事与内心情绪,而非一些走过场的套话。
所以,这样的节目是非常有价值的。
事实上。
一档做了20多年的访谈节目,出现网传的这些翻车场面,似乎也不算多。
而且,因为鲁豫善于在节目中“留白”,将时空留给嘉宾。
偶尔也能出现非常奇妙的场景。
一个总结说我除了幸福什么都有了
哇哦~
而为了能跟个性迥异的明星嘉宾对谈,作为主持人,鲁豫除了对其履历做足功课,也必须不断学习,积淀底蕴。
或许正是这样的工作习惯,她才能够在跨界做一个领笑员时能取得这么好的大众评价。
她喜欢脱口秀,平日里就在补课。
最好的,一定要看。
来参加《脱口秀大会5》,翻看以往的节目。
她能背诵肉食动物的段子,当场就可以表演几段;她甚至能记住杨波在表演时不经意的肢体细节。
更圈粉的是,鲁豫在听完一段脱口秀后,能够给出独特的视角与观点。
她有共情能力。
比如步惊云,因为一直讲老公受到一些弹幕的批评。
但鲁豫给予她鼓励。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越包容的人,往往越通透。
庞博调侃自己踏入社会的辛酸,结尾的神来之笔瞬间升华了整场脱口秀的水准。
鲁豫能从个体角度,讲述18岁少年少女面对社会的忐忑与渴望。
同时,他也有同理心。
ROCK讲过度医美的副作用,鲁豫没有拍灯。
在点评环节,她简单地说了ROCK表演上存在的缺点。
然后更多篇幅在聊女性医美的普遍性以及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目光给女性形成了巨大的隐形压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是鲁豫跑题了吗?
不是。
她希望在听了段子后,去浓缩讲述医美的主要受众(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希望借此平台,尽己之力消除女性的焦虑与压力。
另一方面,身在客场,她不想过多批评ROCK。
看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
作为一名主持人,她具有很深厚的底蕴、很强的反应力与很高的情商。
而这些表现,与她在做采访时截然不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鲁豫是突然变成这样了吗?
不。
只是身处不同的岗位,她需要完成不同的工作,给出不同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说。
她一直很专业。
只是,作为一个表达者,往往会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