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热点 >

上海人冒雨排队两小时也要吃到的这口甜,到底有什么魔力?

时间:2022-10-28 22:51:47 编辑:莆仙君

上海人对蝴蝶酥的钟爱,是不随时代的节奏改变的。

春节时,#上海人节前雨中排队两小时买蝴蝶酥#的热搜,再一次将上海蝴蝶酥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上海蝴蝶酥,是在电视剧《流金岁月》中:

剧中女主蒋南孙的奶奶,一位优雅的上海女士,胃口挑剔,独独钟爱上海国际饭店的蝴蝶酥。

确实是这样。

如果问一个上海土著,最具特色的上海甜点是什么,那答案必然是——蝴蝶酥!

刚刚烤好的蝴蝶酥,有一种高级醇厚的奶香味儿。

咬一口是酥脆的,又不会烤得过于干巴,嚼起来有滋有味。

表面有肉眼可见的白糖颗粒,嘴巴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糖在嘴里化开的香味儿。

甜、香、酥,每一口都有着上海人的独特记忆。

01

优雅的蝴蝶,起飞!

虽然上海人对蝴蝶酥爱得深沉,但是它的原产地并不是上海。

它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广泛流传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

开埠之后,蝴蝶酥随着西式生活方式一同传入上海。

当法式情调遇到沪上的优雅,连甜品,都迸发出了浪漫的火花。

上海是国人皆知的咖啡之都,而蝴蝶酥,则是名副其实的咖啡伴侣。

就像是张爱玲小说里描写的那样。

在一个惬意的下午,捧着一杯醇香的咖啡,旁边是味道香浓的蝴蝶酥。

一边看书,一边品味。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蝴蝶酥不仅形似蝴蝶,同时也像是为人们送来愉悦的蝴蝶,一口甜进了心里。

制作蝴蝶酥,开酥是很关键的。

将低筋面粉搭配黄油,反复擀平再折叠,才能得到层层酥皮。

期间,要控制好面粉与黄油的比例、擀平时的温度、擀的长度与厚度……

一份优秀的蝴蝶酥,需要每个环节人工层层把关,察觉点滴细微变化,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功夫。

02

传统的上海味道

蝴蝶酥传入上海之后,一直火到现在。

如果说上海有城市规划的起点,那么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国际饭店,应当是很多上海土著心中的“上海起点”。

毕竟,谁也忘不了儿时盼望着的那一抹甜蜜。

早在“网红店”这个概念诞生之前,上海国际饭店的西饼屋,就是上海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网红店。

无论是味道,还是名气。

甚至还有人笑称,“就算酒店大堂没有人,旁边的西饼屋也永远挤满了顾客。”

本地下班回家的、外地带旅游纪念品的、代购的……

在这里排队的人各有身份,却为着同一个味道,耐心地等待着。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个头有大有小,酥皮蓬松且纹理分明,口感酥脆。

而另一流派的老上海味道“哈尔滨食品厂”,蝴蝶酥的个头较小,口感扎实,酥皮均匀紧致。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也是首批老字号西点店之一,同样也是一代上海人的记忆。

这个名字时常引发人们的疑问——老上海味道怎么挂着个哈尔滨的招牌?

其实,哈尔滨食品厂最初的名字是“福利面包厂”,因为老板之前是跟着哈尔滨人学的技艺,因此改名为“哈尔滨食品厂”。

哈氏蝴蝶酥奶香味十足,一口一个,满口香酥。

相比国际饭店的大蝴蝶酥和哈尔滨食品厂的小蝴蝶酥,上海凯司令的蝴蝶酥可能没有那么出名。

但住静安的上海人,一定忘不了凯司令蝴蝶酥的味道。

酥、香、脆是凯司令蝴蝶酥最突出的特点,咬一口酥皮直接往下掉。

在嘴里嚼着,还能发出“嘎吱”声响。

很难说清楚,上海到底哪里的蝴蝶酥最好吃。

毕竟每一家店都有着不一样的特色,也都承载着上海人的独特回忆。

对哪里的蝴蝶酥有感情,哪里就有着最好的上海味道。

03

论上海与蝴蝶酥的适配度

犹记前几个月,上海刚解封时,人们争相奔向咖啡馆的场景。

如果说咖啡文化代表着上海生活的快节奏,那么蝴蝶酥则是在不停旋转的时钟上,点缀的一个装饰品。

紧凑的生活模式,也需要有一点点甜味的调节。

快与慢,甜与苦。

在字典上是反义词,在生活中互为彼此的调味剂。

老上海人,除了市井弄堂里的茶米油盐,还有漂洋过海而来的“法式浪漫”。

那时的网络并不发达,向往了解外国生活方式的上海人,主动地接受西点、拥抱西点并改良西点。

才成就了今天许多具有兼具异域风情和本土特色的“老式糕点”。

包容,是上海城市味道的密码。

酥香的蝴蝶酥,在一众软糯的上海糕团中,显得格外出众。

每一口,都甜到了老上海人的那个心巴~

最新内容